中品·草部·苦参
味苦寒。
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一名水槐,一名苦识。生山谷及田野。
《名医》曰:一名地槐,一名菟槐,一名骄槐,一名白茎,一名虎麻,一名芩茎,一名禄曰,一名陵郎,生汝南,三月八月十月,采根,暴干。
白话文翻译:
苦参,味道苦,性寒。主要功效包括:治疗心腹部的气滞结块,症瘕积聚(指体内肿块、积聚等病症),黄疸,小便不畅或尿不尽,能够利水消肿,消除痈肿,补益中气,明目,止泪。苦参的别名有“水槐”、“苦识”等,生长在山谷和田野中。
《名医》记载,苦参的别名还有“地槐”、“菟槐”、“骄槐”、“白茎”、“虎麻”、“芩茎”、“禄曰”、“陵郎”等。它主要生长在汝南地区,采摘时间在三月、八月和十月,采摘后晒干备用。
解释:
性味与功效:
- 味苦寒:苦参的味道苦,性寒,因此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 主心腹结气:苦参能够缓解心腹部的气滞,帮助消除气结引起的疼痛或不适。
- 症瘕积聚:症瘕积聚指的是体内的肿块或积聚,苦参有助于消散这些病理产物。
- 黄疸:苦参可以治疗黄疸,黄疸通常与肝胆疾病相关,苦参的清热利湿作用有助于改善症状。
- 溺有余沥:指小便不畅或尿不尽,苦参有利尿作用,能够改善这种情况。
- 逐水:苦参有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水肿、腹水等症状。
- 除痈肿:苦参能够清热解毒,消除痈肿(皮肤或肌肉中的化脓性炎症)。
- 补中:苦参有一定的补益中气的作用,能够增强脾胃功能。
- 明目,止泪:苦参可以明目,缓解眼部不适,如流泪等症状。
- 味苦寒:苦参的味道苦,性寒,因此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别名与产地:
- 苦参有许多别名,如“水槐”、“地槐”、“菟槐”等,反映了它在不同地区的称呼。
- 苦参主要生长在汝南地区(今河南南部),采摘时间在三月、八月和十月,采摘后晒干保存。
- 苦参有许多别名,如“水槐”、“地槐”、“菟槐”等,反映了它在不同地区的称呼。
应用:
- 苦参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病症,如黄疸、痢疾、皮肤疮疡等。
- 由于其苦寒的性质,脾胃虚寒者应慎用,以免伤及脾胃阳气。
- 苦参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病症,如黄疸、痢疾、皮肤疮疡等。
总结:
苦参是一种具有清热、利湿、解毒功效的中药材,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黄疸、痈肿、小便不畅等。它性寒味苦,适合用于热性病症,但脾胃虚寒者应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