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草部·白芷
味辛温。
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一名芳香。生川谷。
《吴普》曰:白芷,一名(上艹下器),一名苻离,一名泽芬,一名(上艹下左目右完)(《御览》)。
《名医》曰:一名白芷,一名(上艹下器),一名莞,一名苻离,一名泽芬,叶一名蒚麻,可作浴汤,生河东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说文》云:芷,(上艹下器)也。(上艹下器),楚谓之篱。晋谓之(上艹下器),齐谓之芷。《广雅》云:白芷,其叶谓之药。《西山经》云:号山,其草多药(上艹下器)。郭璞云:药,白芷,别名(上艹下器),香草也。《淮南子》修务训云:身苦秋药被风。高诱云:药,白芷,香草也。王逸注《楚词》云:药,白芷,按《名医》一名莞云云,似即《尔雅》莞,苻离,其上鬲,而《说文》别有,夫离也。蒚,夫蓠上也,是非一草。舍人云:白蒲一名苻离,楚谓之莞,岂蒲与芷相似,而《名医》误合为一乎。或《说文》云:楚谓之蓠,即夫篱也,未可得详,旧作芷,非。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中品·草部·白芷
原文: 味辛温。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一名芳香。生川谷。
翻译: 白芷的味道辛,性温。主要治疗女性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闭经、阴部肿胀、寒热交替、头痛、眼睛受风流泪等症状。它还能促进肌肤生长,使皮肤润泽,可以用来制作面脂。白芷的别名叫“芳香”,生长在山谷中。
解释: 白芷是一种中药材,性温味辛,具有祛风散寒、止痛、消肿、活血通经等功效。特别适用于女性因寒湿引起的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带下等。此外,白芷还能外用,作为护肤品,帮助滋润肌肤。
《吴普》曰: 白芷,一名(上艹下器),一名苻离,一名泽芬,一名(上艹下左目右完)(《御览》)。
翻译: 吴普说,白芷的别名有“(上艹下器)”、“苻离”、“泽芬”、“(上艹下左目右完)”。
解释: 这里列举了白芷的不同别名,说明它在不同地区或文献中有不同的称呼。
《名医》曰: 一名白芷,一名(上艹下器),一名莞,一名苻离,一名泽芬,叶一名蒚麻,可作浴汤,生河东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翻译: 《名医》说,白芷的别名有“白芷”、“(上艹下器)”、“莞”、“苻离”、“泽芬”,它的叶子叫“蒚麻”,可以用来制作浴汤。白芷生长在河东的湿地,二月和八月采集根部,晒干使用。
解释: 这里进一步补充了白芷的别名和用途,指出它的叶子也有药用价值,可以用来泡澡。同时说明了白芷的采集时间和处理方法。
案《说文》云: 芷,(上艹下器)也。(上艹下器),楚谓之篱。晋谓之(上艹下器),齐谓之芷。
翻译: 《说文解字》说,芷就是(上艹下器)。在楚国,它被称为“篱”;在晋国,它被称为(上艹下器);在齐国,它被称为“芷”。
解释: 这里解释了“芷”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称呼,说明白芷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名称。
《广雅》云: 白芷,其叶谓之药。
翻译: 《广雅》说,白芷的叶子被称为“药”。
解释: 这里指出白芷的叶子也有药用价值,被称为“药”。
《西山经》云: 号山,其草多药(上艹下器)。郭璞云:药,白芷,别名(上艹下器),香草也。
翻译: 《西山经》说,号山上有很多药草,其中有一种叫(上艹下器)。郭璞解释说,这种药草就是白芷,别名叫(上艹下器),是一种香草。
解释: 这里进一步说明白芷是一种香草,且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称呼。
《淮南子》修务训云: 身苦秋药被风。高诱云:药,白芷,香草也。
翻译: 《淮南子·修务训》说,秋天身体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需要用“药”来治疗。高诱解释说,这里的“药”就是白芷,是一种香草。
解释: 这里说明白芷在秋季可以用来祛风散寒,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
王逸注《楚词》云: 药,白芷,按《名医》一名莞云云,似即《尔雅》莞,苻离,其上鬲,而《说文》别有,夫离也。蒚,夫蓠上也,是非一草。舍人云:白蒲一名苻离,楚谓之莞,岂蒲与芷相似,而《名医》误合为一乎。或《说文》云:楚谓之蓠,即夫篱也,未可得详,旧作芷,非。
翻译: 王逸在注释《楚词》时说,“药”就是白芷。根据《名医》的说法,白芷的别名是“莞”,这似乎与《尔雅》中的“莞”、“苻离”是同一植物。但《说文解字》中另有“夫离”一词,而“蒚”则是“夫蓠”的上部,这说明它们可能不是同一种植物。舍人说,白蒲的别名是“苻离”,在楚国被称为“莞”,难道是因为蒲草和白芷相似,导致《名医》将它们误认为同一种植物?或者《说文解字》中提到的“楚谓之蓠”就是“夫篱”,目前无法详细考证,旧时写作“芷”可能有误。
解释: 这里讨论了白芷与其他植物(如蒲草)的相似性,以及它们在文献中的混淆。说明古代文献中对植物的描述可能存在误认或混淆的情况。
总结
白芷是一种中药材,性温味辛,具有祛风散寒、止痛、消肿、活血通经等功效。它主要用于治疗女性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带下等,还能外用作为护肤品。白芷在不同地区和文献中有多种别名,如“芳香”、“苻离”、“泽芬”等。古代文献中对白芷的描述可能存在误认或混淆,需要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