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玉石部·孔公蘖
味辛温。
主伤食不化,邪结气,恶创,疽瘘痔,利九窍,下乳汁(《御览》引云,一名通石,《大观本》,作黑字)。生山谷。
《吴普》曰:孔公孽,神农辛,岐伯咸,扁鹊酸无毒,色青黄。
《名医》曰:一名通石,殷孽根也,青黄色生梁山。

白话文翻译:

孔公蘖,味道辛辣,性质温和。
主要功效:治疗因饮食不当导致的消化不良,消除邪气积聚,治疗恶疮、疽、瘘、痔等病症,通利九窍,促进乳汁分泌(《御览》引用时提到,孔公蘖又名“通石”,《大观本》中此名以黑字标注)。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记载:孔公蘖,神农认为其味辛,岐伯认为其味咸,扁鹊认为其味酸且无毒,颜色为青黄色。
《名医》记载:孔公蘖又名“通石”,是殷孽的根,颜色为青黄色,生长在梁山。


解释:

  1. 性味与功效

    • 孔公蘖味辛,性温,具有温通散结、化滞消食的作用,适用于因饮食不节导致的消化不良。
    • 它还能疏通气血,消除邪气积聚,治疗恶疮、疽(皮肤或肌肉的化脓性感染)、瘘(慢性溃疡或瘘管)、痔等病症。
    • 此外,孔公蘖能通利九窍(指人体的五官及前后二阴),并具有下乳汁的功效,可用于产后乳汁不通。
  2. 别名与来源

    • 孔公蘖又名“通石”,是殷孽的根,颜色为青黄色,生长在梁山(具体指今天的陕西梁山一带)。
  3. 各家论述

    • 神农认为其味辛,岐伯认为其味咸,扁鹊认为其味酸且无毒。这些不同的性味描述,反映了古代医家对孔公蘖药性的不同理解。
  4. 应用场景

    • 孔公蘖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疮疡、乳汁不通等病症,是古代常用的中药材之一。

总结:

孔公蘖是一种具有温通散结、化滞消食作用的中药材,适用于消化不良、疮疡、乳汁不通等病症。其性味辛温,颜色青黄,生长于山谷中,古代医家对其药性有不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