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木部·桑根白皮
味甘寒。
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
叶主除寒热出汗。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阴补阴阳,寒热,无子。五木耳名糯,益气不饥,轻身强志。生山谷。
《名医》曰:桑耳一名桑菌,一名木麦,生犍为,六月多雨时采,即暴干。
案《说文》云:桑,蚕所食叶,木(上卄中而下大),木耳也。蕈,桑(上卄中而下大)。《尔雅》云:桑瓣有葚栀。舍人云:桑树一半有葚,半无葚,名栀也。郭璞云:瓣,半也,又女桑,(木夷)桑。郭璞云: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又(上厌下水)山桑。郭璞云:似桑材中作弓及草辕,又桑柳槐条。郭璞云:阿那垂条。

白话文翻译

桑根白皮
味道甘甜,性寒。
主要治疗内脏损伤、五种劳损和六种极度的虚弱、身体瘦弱、崩漏、脉象微弱等症状,具有补虚益气的功效。

桑叶
主要功效是祛除寒热,促进出汗。

桑耳(黑色的)
主要治疗女性崩漏、赤白带下、血病、症瘕积聚(指腹中的肿块或积聚),具有滋阴补阳、调节寒热、治疗不孕的功效。

五木耳(又名糯)
具有益气、不饥饿、轻身(使身体轻盈)、强志(增强意志力)的功效。
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说:桑耳又名桑菌、木麦,生长在犍为地区,六月多雨时采摘,然后晒干。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桑树的不同部位及其药用价值:

  1. 桑根白皮:性味甘寒,主要用于治疗内脏损伤、极度虚弱、身体瘦弱、崩漏、脉象微弱等症状,具有补虚益气的功效。现代中医认为,桑根白皮具有清热、利尿、止咳、平喘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水肿等症状。

  2. 桑叶:具有祛除寒热、促进出汗的功效。现代中医认为,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咳嗽、目赤肿痛等症状。

  3. 桑耳(黑色的):主要治疗女性崩漏、赤白带下、血病、腹中肿块等症状,具有滋阴补阳、调节寒热、治疗不孕的功效。现代中医认为,桑耳具有滋阴润燥、止血、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女性月经不调、崩漏等症状。

  4. 五木耳(又名糯):具有益气、不饥饿、轻身、强志的功效。现代中医认为,五木耳具有滋补强壮、润肺止咳、止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体虚、咳嗽、咯血等症状。

这段文字还提到了一些古籍中对桑树及其相关产物的描述,如《说文解字》、《尔雅》等,进一步说明了桑树在古代医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