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虫鱼部·蚯蚓
味咸寒。
主蛇瘕,去三虫,伏尸,鬼注,蛊毒,杀长虫,仍自化作水。生平土。
《吴普》曰:蚯蚓,一名白颈螳螾,一名附引(《御览》)。
《名医》曰:一名土龙,二月取,阴干。
案《说文》云:螾,侧行者,或作蚓,螼螾也,《广雅》云:蚯蚓蜿蟺,引无也。
《尔雅》云:螼蚓紧蚕。郭璞云:即蟺也,江东呼寒蚓,旧作蚯,非,吕氏春秋《淮南子》邱蚓出不从虫。又说山训云:螼,无筋骨之强,高诱注:螾,一名蜷也,旧又有白颈二字,据《吴普》古本当无也。

白话文翻译

蚯蚓
味道咸,性寒。
主治蛇瘕(蛇毒引起的肿块),能去除体内寄生虫(三虫)、伏尸(潜伏的邪气)、鬼注(鬼邪引起的疾病)、蛊毒(毒蛊引起的疾病),能杀死长虫(肠道寄生虫),并且能自行化为水。生长在平土中。

《吴普》说:蚯蚓,又名白颈螳螾,或叫附引(《御览》)。

《名医》说:蚯蚓又名土龙,二月采集,阴干。

案《说文》解释:螾,是侧着行走的,或写作蚓,也叫螼螾。

《广雅》说:蚯蚓又叫蜿蟺,或叫引无。

《尔雅》说:螼蚓也叫紧蚕。郭璞解释说:就是蟺,江东地区称为寒蚓。旧版写作“蚯”,是错误的。吕氏春秋《淮南子》中提到“邱蚓出不从虫”。又说山训中提到:螼,没有筋骨的强健。高诱注解说:螾,又叫蜷。旧版还有“白颈”二字,根据《吴普》古本,原本是没有的。

解释

  1. 性味归经:蚯蚓味咸,性寒,主要归入肝、脾、肾经。
  2. 功效
    • 祛风通络:蚯蚓能祛除体内的风邪,疏通经络。
    • 清热解毒:性寒能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疾病。
    • 杀虫:能杀死体内的寄生虫,如肠道寄生虫。
    • 化湿:能化解体内的湿气,治疗湿邪引起的疾病。
  3. 主治
    • 蛇瘕:蛇毒引起的肿块。
    • 三虫:泛指体内的寄生虫。
    • 伏尸:潜伏的邪气,可能指慢性或潜伏的疾病。
    • 鬼注:鬼邪引起的疾病,可能指精神或神经系统疾病。
    • 蛊毒:毒蛊引起的疾病,可能指中毒或严重的感染。
    • 长虫:肠道寄生虫。
  4. 现代应用:现代医学研究,蚯蚓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皮肤病等。

总结

蚯蚓在中医中被认为具有多种药用价值,主要用于祛风通络、清热解毒、杀虫化湿等方面。现代研究也证实了其多种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