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虫鱼部·班苗
味辛寒。
主寒热,鬼注,蛊毒,鼠瘘,恶创,疽蚀,死肌,破石癃。一名龙尾。生川谷。
《吴普》曰:斑猫。一名斑蚝,一名龙蚝,一名斑苗,一名胜发,一名盘蛩,一名晏青,神农辛,岐伯咸,桐君有毒,扁鹊甘有大毒,生河内川谷。或生水石。
《名医》曰:生河东,八月取,阴干。
案《说文》云:螌,螌蝥,毒虫也。《广雅》云:螌蝥,晏青也,《名医》别出芫青条,非,芫晏音相近也,旧作猫,俗字。据吴氏云:一名班苗,是也。
白话文翻译
班苗(斑蝥)
性味:辛,寒。
主治:寒热病,鬼注(一种由鬼邪引起的病症),蛊毒(中毒症状),鼠瘘(淋巴结结核),恶疮,疽蚀(坏疽),死肌(肌肉坏死),破石癃(结石症)。又名龙尾。生长在川谷地带。
《吴普》记载:斑猫(斑蝥)。又名斑蚝、龙蚝、斑苗、胜发、盘蛩、晏青。神农认为其味辛,岐伯认为其味咸,桐君认为其有毒,扁鹊认为其味甘且有大毒。生长在河内地区的川谷地带,或生长在水石之间。
《名医》记载:生长在河东地区,八月采集,阴干。
案《说文》解释:螌,即螌蝥,是一种毒虫。《广雅》解释:螌蝥,即晏青。《名医》另列出芫青条,其实不对,因为芫和晏的发音相近。旧时写作“猫”,是俗字。根据吴氏的记载,其一名为班苗,这是正确的。
解释
性味:班苗的性味为辛、寒。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寒性则能清热、解毒。
主治:班苗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病症,包括寒热病(可能是疟疾或其他寒热交替的病症)、鬼注(古人认为由鬼邪引起的病症,可能是一种精神或神经系统疾病)、蛊毒(中毒症状)、鼠瘘(淋巴结结核)、恶疮(严重的皮肤溃疡)、疽蚀(坏疽)、死肌(肌肉坏死)、破石癃(结石症)。这些病症大多与毒邪、瘀滞、坏死等有关。
别名:班苗有多种别名,如斑猫、斑蚝、龙蚝、斑苗、胜发、盘蛩、晏青等,反映了不同地区和医家对其的不同称呼。
产地:班苗主要生长在河内和河东地区的川谷地带,或水石之间。
采集与炮制:八月采集,阴干保存。
毒性:班苗被认为有毒,尤其是扁鹊认为其有大毒,使用时需谨慎。
文字考证:通过对《说文》和《广雅》的考证,班苗的正确名称应为“班苗”,而非“芫青”或“猫”。
总结
班苗是一种具有辛寒性质的药材,主要用于治疗多种与毒邪、瘀滞、坏死相关的病症。其别名众多,产地主要在河内和河东地区。由于其有毒,使用时需谨慎。通过对古籍的考证,班苗的正确名称应为“班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