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菜部·苦瓠
味苦寒。
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生川泽。
《名医》曰:生晋地。
案《说文》云:瓠匏,匏瓠也。《广雅》云:匏瓠也。《尔雅》云:瓠栖瓣。《毛诗》云:瓠有苦叶。《传》云:匏谓之瓠,又九月断壶。《传》云:壶瓠也。古今注云:瓠,壶芦也,壶芦,瓠之无柄者,瓠,有柄者。又云:瓢瓠也,其曰匏,瓠则别名。
白话文翻译:
苦瓠,味道苦,性寒。
主要功效是治疗严重的水肿,尤其是面部和四肢的浮肿,能够利水消肿,但服用后可能会引起呕吐。苦瓠生长在河流和沼泽地带。
《名医》一书中提到,苦瓠主要生长在晋地(今山西一带)。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瓠和匏是同一种植物。《广雅》也提到,匏就是瓠。《尔雅》中称瓠为“栖瓣”。《毛诗》中有一句“瓠有苦叶”,《传》解释说,匏就是瓠。另外,《毛诗》中还有一句“九月断壶”,《传》解释说,壶就是瓠。《古今注》中提到,瓠就是壶芦,壶芦是没有柄的瓠,而有柄的则称为瓠。此外,瓢也是瓠的一种,而匏则是瓠的别名。
解释:
性味与功效:
- 苦瓠味道苦,性寒,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特别适用于治疗严重的水肿,尤其是面部和四肢的浮肿。
- 但需要注意的是,苦瓠可能会导致呕吐,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
- 苦瓠味道苦,性寒,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特别适用于治疗严重的水肿,尤其是面部和四肢的浮肿。
生长环境:
- 苦瓠主要生长在河流和沼泽地带,尤其是晋地(今山西一带)。
- 苦瓠主要生长在河流和沼泽地带,尤其是晋地(今山西一带)。
植物学解释:
- 苦瓠属于葫芦科植物,与匏、壶芦、瓢等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称呼或形态。
- 瓠和匏是同一种植物,只是名称不同。
- 壶芦是没有柄的瓠,而有柄的则称为瓠。
- 瓢也是瓠的一种,而匏则是瓠的别名。
- 苦瓠属于葫芦科植物,与匏、壶芦、瓢等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称呼或形态。
古籍引用:
- 《说文解字》、《广雅》、《尔雅》、《毛诗》等古籍都对瓠和匏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区分,说明这种植物在古代已经广为人知,并且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称呼和描述。
- 《说文解字》、《广雅》、《尔雅》、《毛诗》等古籍都对瓠和匏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区分,说明这种植物在古代已经广为人知,并且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称呼和描述。
总结来说,苦瓠是一种具有利水消肿功效的植物,但使用时需注意其可能引起的呕吐反应。它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名称和形态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这种植物的深入了解和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