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草部·藜芦
(《御览》作梨芦)
味辛寒。
主蛊毒,咳逆,泄利,肠澼,头疡,疥搔,恶创,杀诸蛊毒,去死肌。一名葱苒。生山谷。
《吴普》曰:藜芦,一名葱葵,一名丰芦,一名蕙葵(《御览》引云,一名山葱,一名公苒),神农雷公辛有毒(《御览》引云:玄黄帝有毒),岐伯咸有毒,李氏太寒,大毒,扁鹊苦有毒,大寒,叶根小相连(《御览》引云:二月采根)。
《名医》曰:一名葱菼,一名山葱,生太山,三月采根,阴干。
案《广雅》云:藜芦,葱(上艹下左日右冉)也。《范子计然》云:藜芦出河东,黄白者善。《尔雅》云:茖,山葱,疑非此。
白话文翻译
藜芦(《御览》中写作“梨芦”),味道辛辣,性寒。
主治蛊毒、咳嗽、腹泻、痢疾、头部疮疡、疥疮、恶疮,能杀灭各种蛊毒,去除坏死的肌肉。别名有“葱苒”。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藜芦,别名有“葱葵”、“丰芦”、“蕙葵”(《御览》中引述为“山葱”、“公苒”)。神农和雷公认为它辛辣且有毒(《御览》中引述为“玄黄帝认为有毒”),岐伯认为它咸且有毒,李氏认为它性大寒且有大毒,扁鹊认为它苦且有毒,性大寒。它的叶和根较小且相连(《御览》中引述为“二月采根”)。
《名医》说:藜芦,别名有“葱菼”、“山葱”,生长在太山,三月采根,阴干。
《广雅》中说:藜芦,就是葱(上艹下左日右冉)。《范子计然》中说:藜芦产自河东,黄白色的品质较好。《尔雅》中说:茖,就是山葱,但怀疑不是这里所说的藜芦。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介绍了藜芦的性味、功效、别名及采集方法等。
性味与功效:
- 藜芦味辛,性寒,具有解毒、止咳、止泻、治痢、疗疮等功效。
- 特别提到它可以杀灭蛊毒,去除坏死的肌肉,说明它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强效的解毒药物。
- 藜芦味辛,性寒,具有解毒、止咳、止泻、治痢、疗疮等功效。
别名:
- 藜芦有多种别名,如“葱苒”、“葱葵”、“丰芦”、“蕙葵”、“山葱”、“公苒”等,说明它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称呼。
- 藜芦有多种别名,如“葱苒”、“葱葵”、“丰芦”、“蕙葵”、“山葱”、“公苒”等,说明它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称呼。
采集与产地:
- 藜芦生长在山谷中,具体采集时间为二月或三月,采集后需阴干。
- 产地主要在太山和河东,黄白色的藜芦品质较好。
- 藜芦生长在山谷中,具体采集时间为二月或三月,采集后需阴干。
文献记载:
- 这段内容引用了《吴普》、《名医》、《广雅》、《范子计然》、《尔雅》等古代文献,说明藜芦在古代医学中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和记载。
- 这段内容引用了《吴普》、《名医》、《广雅》、《范子计然》、《尔雅》等古代文献,说明藜芦在古代医学中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和记载。
争议:
- 《尔雅》中提到“茖,山葱”,但作者怀疑这里所说的“山葱”并非藜芦,说明古代文献中对植物的命名和分类可能存在混淆或争议。
- 《尔雅》中提到“茖,山葱”,但作者怀疑这里所说的“山葱”并非藜芦,说明古代文献中对植物的命名和分类可能存在混淆或争议。
总结
藜芦是一种具有解毒、止咳、止泻、疗疮等功效的中药材,性味辛寒,古代文献对其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它的别名众多,采集时间和产地也有明确记载。虽然古代文献中对它的分类可能存在争议,但它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历史悠久,被认为是一种强效的解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