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草部·莨荡子
味苦寒。
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使人健行,见鬼,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轻身,走及奔马,强志益力通神。一名横唐。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行唐,生海滨,及壅州,五月采子。
案《广雅》云:(上艹下恐)萍,(上艹下阆)(上艹下砀)也。陶宏景云:今方家多作狼蓎,旧作菪。案《说文》无菪蓎字。《史记》淳于意《传》云:灾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引以莨荡药一撮,本草图经引,作浪荡,是。
白话文翻译:
莨荡子,味道苦,性寒。
主要功效是治疗牙痛和驱虫,缓解肌肉麻木和拘急,能使人行动敏捷,但过量服用会导致幻觉和狂走。长期服用可以使人身体轻健,奔跑如马,增强意志力和体力,通达神明。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横唐”。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别录》中提到,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行唐”,生长在海滨和壅州地区,五月采摘其果实。
《广雅》中记载,它也被称为“(上艹下恐)萍”或“(上艹下阆)(上艹下砀)”。陶弘景说,现在方剂中多写作“狼蓎”,旧时写作“菪”。《说文解字》中没有“菪”和“蓎”这两个字。《史记》中淳于意的传记提到,灾川王的美人怀孕后无法分娩,使用了一撮莨荡子药,本草图经中引用的名字是“浪荡”,这是正确的。
解释:
- 药性:莨荡子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 主治:主要用于治疗牙痛、驱虫、缓解肌肉麻木和拘急。
- 副作用:过量服用会导致幻觉和狂走,这可能与其含有某些神经活性成分有关。
- 长期效果:长期服用可以增强体力、意志力,甚至使人奔跑如马,这可能与其具有兴奋作用有关。
- 别名:莨荡子有多种别名,如“横唐”、“行唐”、“狼蓎”等。
- 产地:主要生长在山谷、海滨和壅州地区。
- 采摘时间:五月采摘其果实。
- 历史记载:古代文献如《广雅》、《名医别录》、《史记》等都有关于莨荡子的记载,说明其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总结:
莨荡子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材,主要用于治疗牙痛、驱虫和缓解肌肉不适,但需谨慎使用,避免过量导致不良反应。其长期服用可能具有增强体力和意志力的效果,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