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草部·芫华
味辛温。
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一名去水。生川谷(旧在木部,非)。
《吴普》曰:芫华一名去水,一名败华,一名儿草根,一名黄大戟,神农黄帝有毒,扁鹊岐伯苦,李氏大寒,二月生,叶青,加厚则黑,华有紫赤白者,三月实落尽,叶乃生,三月五月采华,芫花根,一名赤芫根,神农雷公苦有毒,生邯郸,九月八月采,阴干,久服令人泄,可用毒鱼(《御览》亦见图经节文)。
《名医》曰:一名毒鱼,一名杜芫,其根名蜀桑,可用毒鱼,生淮源,三月三日采花,阴干。
案《说文》云:芫,鱼毒也,《尔雅》云:杬,鱼毒。郭璞云:杬,大木,子似栗,生南方,皮厚,汁赤,中藏卵果。《范子计然》云:芫华出三辅,《史记》仓公传,临菑女子病蛲瘕,饮以芫花一撮,出蛲可数升,病已颜师古注急就篇云:郭景纯说,误耳,其生南方用藏卵果,自别一杬木,乃左思所云:绵杬杶栌者耳,非毒鱼之杬。
右草,下品四十九种,旧四十八种,考木部芫华宜入此。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原文翻译:

芫华
味道辛辣,性温。
主治咳嗽、气逆、喉咙鸣响、气喘、咽喉肿痛、气短、蛊毒、鬼疟、疝瘕、痈肿,并能杀虫鱼。别名“去水”。生长在川谷中(旧版本将其归为木部,实为错误)。

《吴普》说:芫华又名“去水”“败华”“儿草根”“黄大戟”。神农和黄帝认为它有毒,扁鹊和岐伯认为它味苦,李氏认为它性大寒。二月时叶子开始生长,颜色青绿,若叶子加厚则变黑。花朵有紫、赤、白三种颜色。三月时果实落尽,叶子才完全长出。三月和五月采花,芫花根又名“赤芫根”,神农和雷公认为它味苦、有毒,生长在邯郸,八月和九月采集,阴干后使用。长期服用会导致腹泻,可以用来毒鱼(《御览》中也引用了图经的节选内容)。

《名医》说:芫华又名“毒鱼”“杜芫”,其根名为“蜀桑”,可以用来毒鱼。生长在淮源,三月三日采花,阴干后使用。

《说文》解释:芫,意为鱼毒。
《尔雅》解释:杬,意为鱼毒。郭璞注释:杬是一种大树,果实像栗子,生长在南方,树皮厚,汁液红色,可以用来藏卵果。
《范子计然》记载:芫华产自三辅地区。
《史记》仓公传中记载:临菑一位女子患蛲瘕病,服用一撮芫花后,排出数升蛲虫,病愈。颜师古在注释《急就篇》时说:郭景纯的解释有误,那种生长在南方、用来藏卵果的杬木,是左思所说的“绵杬杶栌”,并非毒鱼的杬木。

总结
草部下品共有四十九种药物,旧版本为四十八种,经考证,芫华应从木部移入草部。

解释:

  1. 芫华的性质与功效
    芫华味辛、性温,具有止咳平喘、消肿解毒、杀虫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疝气、痈肿等病症,还能用于毒鱼。

  2. 别名与产地
    芫华有多种别名,如“去水”“败华”“毒鱼”等。它主要生长在川谷、淮源等地,三月采花,八月或九月采根,阴干后使用。

  3. 毒性
    芫华被认为有毒,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腹泻。其根和花均可用来毒鱼,说明其毒性较强。

  4. 历史记载
    古代文献如《吴普》《名医》《说文》《尔雅》《史记》等均有关于芫华的记载,说明它在古代医药和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5. 分类争议
    芫华在旧版本中被归为木部,但经考证应归入草部,反映了古代药物分类的演变和调整。

总之,芫华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但需谨慎使用的植物,其毒性较强,需在专业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