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草部·羊踯躅
味辛温。
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生川谷。
《吴普》曰:羊踯躅花,神农雷公辛有毒,生淮南,治贼风恶毒诸邪气(《御览》)。
《名医》曰:一名玉支,生太行山,及淮南山,三月采花,阴干。
案《广雅》云:羊踯躅,英光也。古今注云:羊踯躅花,黄羊食之,则死,羊见之则踯躅分散,故名羊踯躅。陶宏景云:花苗似鹿葱。
白话文翻译:
羊踯躅
味道辛辣,性温。
主要治疗贼风侵入皮肤引起的游走性疼痛,以及温疟、恶毒、各种痹症。生长在山川河谷中。
《吴普》说:羊踯躅花,神农和雷公认为它味辛、有毒,生长在淮南地区,用于治疗贼风、恶毒及各种邪气(引自《御览》)。
《名医》说:羊踯躅又叫玉支,生长在太行山和淮南山一带,三月采集花朵,阴干后使用。
《广雅》记载:羊踯躅,也叫英光。《古今注》提到:羊踯躅花,黄羊吃了会死,羊见到它就会踯躅(徘徊不前)并分散开,因此得名“羊踯躅”。陶宏景说:它的花苗长得像鹿葱。
解释:
- 羊踯躅:一种植物,其花有毒,尤其是对羊类动物有致命作用。它的名字来源于羊见到这种植物时会踯躅不前或分散逃离的现象。
- 性味与功效:味辛,性温,有毒。主要用于治疗由风邪侵入皮肤引起的游走性疼痛(“淫淫痛”)、温疟(一种疟疾)、恶毒(毒性疾病)以及各种痹症(关节疼痛、麻木等)。
- 生长环境:主要生长在山川河谷中,如太行山和淮南山一带。
- 采集与炮制:三月采集花朵,阴干后使用。
- 其他名称:又名玉支、英光。
- 毒性:对羊类动物有剧毒,人类使用时需谨慎。
- 外形特征:花苗与鹿葱相似。
总结:
羊踯躅是一种有毒植物,具有辛温的药性,主要用于治疗风邪、疟疾、痹症等疾病。其毒性较强,尤其是对羊类动物,使用时需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