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草部·白敛
味苦平。
主痈肿疽创,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一名免核,一名白草,生山谷。
《名医》曰:一名白根,一名昆仑,生衡山,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说文》云:莶,白莶也,或作蔹。《毛诗》云:蔹蔓于野。陆玑疏云:蔹似栝楼,叶盛而细,其子正黑,如燕薁,不可食也,幽人谓之乌服,其茎叶鬻以哺牛,除热。《尔雅》云:萰,菟菄。郭璞云:未详。据玉篇云:菄,白蔹也。经云:一名菟核,核与荄声相近,即此矣。

白话文翻译:

白敛,味道苦,性平。主要治疗痈肿、疽疮,能够消散结气,止痛,清除热毒,治疗眼睛发红,小儿惊痫,温疟,以及女性阴部肿痛。白敛还有其他的名字,如“免核”、“白草”,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中提到,白敛也叫“白根”或“昆仑”,生长在衡山,二月和八月采集根部,晒干备用。

《说文解字》中解释:“莶”就是白莶,有时也写作“蔹”。《毛诗》中提到:“蔹蔓于野。”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解释说:蔹类似于栝楼,叶子茂盛而细,果实呈黑色,像燕薁,不能食用,幽州人称它为“乌服”。它的茎叶可以煮来喂牛,能够除热。《尔雅》中提到:“萰,菟菄。”郭璞对此表示不清楚。根据《玉篇》的解释:“菄”就是白蔹。经文中提到:“一名菟核”,核与荄的发音相近,指的就是白敛。

解释:

  1. 白敛的药性:白敛性平,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痈肿、疽疮等皮肤疾病,以及热毒引起的眼睛发红、小儿惊痫、温疟等病症,还能治疗女性阴部肿痛。

  2. 白敛的其他名称:白敛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名称,如“免核”、“白草”、“白根”、“昆仑”等。

  3. 白敛的生长环境与采集:白敛主要生长在山谷中,尤其是衡山地区。采集时间通常在二月和八月,采集根部后晒干备用。

  4. 白敛的植物特征:根据《毛诗》和《说文解字》的描述,白敛的叶子茂盛而细,果实呈黑色,类似于栝楼,但不能食用。它的茎叶可以用来喂牛,有除热的作用。

  5. 白敛的名称来源:白敛的名称可能来源于其果实的特征,如“菟核”或“荄”,这些名称在发音上与“核”相近,可能是对其形态的描述。

总结来说,白敛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草药,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和热毒引起的各种病症。它的名称多样,生长在山谷中,采集后晒干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