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草部·桔梗
味辛微温。
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御览》引云:一名利如,《大观本》,作黑字)。生山谷。
《吴普》曰:桔梗,一名符扈,一名白药,一名利如,一名梗草,一名卢如,神农医和苦无毒,扁鹊黄帝咸,岐伯雷公甘无毒,李氏大寒,叶如荠苨,茎如笔管,紫赤,二月生(《御览》)。
《名医》曰:一名利如,一名房图,一名白药,一名梗草,一名荠苨,生蒿高及冤句,二八月采根,暴干。
案《说文》云:桔,桔梗,药名。《广雅》云:犁如。桔梗也。战国策云:今求柴胡,及之睾黍梁父之阴,则郄车而载耳。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
《尔雅》云:苨,菧苨。郭璞云:荠苨。据《名医》云是此别名,下又出荠苨条,非,然陶宏景亦别为二矣。
白话文翻译:
桔梗,味道辛辣,性质微温。
主要治疗胸胁疼痛如刀刺、腹部胀满、肠鸣、心神不安、惊恐、心悸等症状(《御览》引用时提到:别名“利如”,《大观本》中为黑字)。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记载:桔梗,别名“符扈”“白药”“利如”“梗草”“卢如”。神农、医和认为它味苦、无毒;扁鹊、黄帝认为它味咸;岐伯、雷公认为它味甘、无毒;李氏认为它性大寒。桔梗的叶子像荠苨,茎像笔管,颜色紫红,二月生长(《御览》)。
《名医》记载:桔梗,别名“利如”“房图”“白药”“梗草”“荠苨”。生长在蒿高和冤句地区,二月和八月采挖根部,晒干。
《说文》记载:“桔”即桔梗,是一种药名。《广雅》记载:“犁如”即桔梗。《战国策》提到:如果现在要找柴胡,到了睾黍梁的阴面,就能装满车;但如果找桔梗,到了沼泽地,可能几代都找不到一棵。
《尔雅》记载:“苨”即“菧苨”。郭璞注释:“荠苨”。《名医》认为这是桔梗的别名,但下面又单独列出“荠苨”条,这是错误的。不过,陶宏景也将其分为两种。
解释:
桔梗的性味与功效:
桔梗味辛,性微温,主要用于治疗胸胁疼痛、腹部胀满、肠鸣、心神不安、惊恐、心悸等症状。它的辛味有助于散寒、行气,温性则能温中散寒,因此适用于寒邪或气滞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桔梗的别名:
桔梗有多种别名,如“符扈”“白药”“利如”“梗草”“卢如”等。这些别名反映了不同地区或不同医家对桔梗的称呼。桔梗的生长环境与采集:
桔梗生长在山谷中,主要分布在蒿高和冤句地区。其根部在二月和八月采挖,晒干后入药。桔梗的形态特征:
桔梗的叶子像荠苨,茎像笔管,颜色紫红,二月开始生长。桔梗的性味争议:
不同医家对桔梗的性味有不同的看法。神农、医和认为它味苦、无毒;扁鹊、黄帝认为它味咸;岐伯、雷公认为它味甘、无毒;李氏则认为它性大寒。这些争议反映了古代医家对药物性味的不同理解和经验。桔梗与荠苨的关系:
《名医》将“荠苨”作为桔梗的别名,但又单独列出“荠苨”条,认为这是错误的。陶宏景也将其分为两种,说明古代医家对这两种药物的关系存在争议。桔梗的稀有性:
《战国策》中提到桔梗在沼泽地中非常稀有,几代都找不到一棵,反映了桔梗的珍贵和难以获取。
总结:
桔梗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辛温的性质,主要用于治疗胸胁疼痛、腹部胀满、心神不安等症状。它的别名众多,生长在山谷中,根部在二月和八月采挖。古代医家对其性味有不同的看法,且与荠苨的关系存在争议。桔梗的稀有性也使其在古代备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