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虫鱼部·桑蜱蛸
味咸平。
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一名蚀疣,生桑枝上,采,蒸之。
《吴普》曰:桑蛸条,一名(今本脱此二字),蚀疣,一名害焦,一名致,神农咸无毒。(《御览》)
《名医》曰:螳螂子也,二月三月采,火炙。
案《说文》云:蜱,蜱蛸也,或作蜱蛸,虫蛸,螂子。《广雅》云:蟭,乌涕,冒焦,螵蛸也。《尔雅》云:不过螳蠰,其子蜱蛸。郭璞云:一名焦,螳蠰卵也。范子计
然云:螵蛸出三辅,上价三百,旧作螵,声相近,字之误也。
玉篇云:蜱同螵。

白话文翻译:

桑蜱蛸,味道咸而性平。

主要功效是治疗内脏损伤、疝气、肿块、阳痿,能够增强精力和生育能力,对女性闭经、腰痛有疗效,还能通利五淋(指五种小便不利的症状),促进小便通畅。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蚀疣”,生长在桑树枝上,采集后需要蒸制。

《吴普》记载:桑蛸条,又名“蚀疣”,也叫“害焦”或“致”,《神农本草经》认为它味道咸且无毒。(引自《御览》)

《名医》中提到:桑蜱蛸是螳螂的卵,在二月和三月采集,需要用火烤制。

《说文解字》解释:蜱,就是蜱蛸,也写作蜱蛸、虫蛸,是螳螂的卵。《广雅》中提到:蟭、乌涕、冒焦,都是螵蛸的别称。《尔雅》中提到:螳螂的卵叫蜱蛸。郭璞解释说: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焦”,是螳螂的卵。范子计然提到:螵蛸产自三辅地区,上等价格是三百钱。过去写作“螵”,是读音相近导致的误写。

《玉篇》中提到:蜱和螵是同一个字。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介绍了桑蜱蛸(即螳螂卵)的药用价值和相关信息。桑蜱蛸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属于虫鱼部。它具有咸味,性平,主要用于治疗内脏损伤、疝气、肿块、阳痿等男性疾病,同时也能增强精力和生育能力。对于女性,它可以治疗闭经和腰痛。此外,桑蜱蛸还能通利小便,缓解小便不畅的症状。

文中还提到桑蜱蛸的其他名称,如“蚀疣”“害焦”“致”等,并指出它是螳螂的卵。采集时间通常在二月和三月,采集后需要蒸制或火烤。此外,文中还引用了多部古代文献,如《说文解字》《广雅》《尔雅》等,进一步解释了桑蜱蛸的名称和来源。

总的来说,桑蜱蛸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尤其在治疗男女生殖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方面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