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草部·黄耆
 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名医》曰:一名戴椹,一名独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白话文翻译

《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黄耆的内容如下:

黄耆的味道甘甜,性质微温。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疗久治不愈的痈疽和疮疡,能够排脓止痛,治疗大风(一种严重的皮肤病),痢疾,五痔(五种类型的痔疮),鼠瘘(类似于淋巴结核的疾病),以及补虚(增强体质),对小儿各种疾病也有疗效。黄耆还有一个别名叫“戴糁”。它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中记载,黄耆还有其他的别名,如“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它主要生长在蜀郡、白水和汉中等地,采摘时间在二月和十月,采摘后需要阴干保存。

解释

  1. 黄耆的性质与味道

    • 味甘:黄耆的味道甘甜,甘味在中医中通常具有补益作用,能够滋养身体。
    • 微温:黄耆的性质微温,意味着它能够温暖身体,适合用于寒性体质或寒性疾病。
  2. 主要功效

    • 痈疽久败创:黄耆能够治疗久治不愈的痈疽和疮疡,具有排脓止痛的作用。
    • 大风:大风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黄耆能够治疗这种疾病。
    • 痢疾:黄耆对痢疾有疗效,痢疾是一种肠道感染性疾病,表现为腹泻、腹痛等症状。
    • 五痔:五痔指的是五种类型的痔疮,黄耆能够治疗痔疮。
    • 鼠瘘:鼠瘘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淋巴结核,黄耆对这种疾病也有疗效。
    • 补虚:黄耆具有补益作用,能够增强体质,适用于体质虚弱的人群。
    • 小儿百病:黄耆对小儿各种疾病都有疗效,说明它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广泛。
  3. 别名

    • 戴糁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这些都是黄耆的不同别名,反映了它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文献中的称呼。
  4. 生长环境与采摘

    • 生山谷:黄耆生长在山谷中,说明它对生长环境有一定的要求。
    • 生蜀郡白水汉中:黄耆主要生长在蜀郡、白水和汉中等地,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黄耆的生长。
    • 二月十月采,阴干:黄耆的采摘时间在二月和十月,采摘后需要阴干保存,以保证其药效。

总结

黄耆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材,主要用于治疗痈疽、疮疡、皮肤病、痢疾、痔疮、淋巴结核等疾病,同时也具有补益作用,适用于体质虚弱的人群。它在中医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在儿科疾病中。黄耆的生长环境和采摘时间也有一定的讲究,需要根据其特性进行合理的采集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