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草部·络石
味苦温。
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一名百鲮。生川谷。
《吴普》曰:落石,一名鳞石,一名明石,一名县石,一名云华,一名云珠,一名云英,一名云丹,神农苦小温,雷公苦无毒,扁鹊桐君甘无毒,李氏大寒,云药中君,采无时(《御览》)。
《名医》曰:一名石磋,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领石,一名县石,生太山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间,正月采。
案《西山经》云:上申之山多硌石,疑即此;郭璞云:硌,磊硌大石儿,非也;《唐本》注云:俗名耐冬,山南人谓之石血,以其包络石木而生,故名络石,别录谓之石龙藤,以石上生者良。

白话文翻译:

络石
味道苦,性温。
主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等症状。长期服用,可以轻身明目,使皮肤润泽,面色红润,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别名“百鲮”。生长在山川谷地。

《吴普》说:络石,别名“鳞石”“明石”“县石”“云华”“云珠”“云英”“云丹”。神农认为它味苦,性小温;雷公认为它味苦,无毒;扁鹊和桐君认为它味甘,无毒;李氏认为它性大寒,是药物中的君药。采集没有固定的时间。

《名医》说:络石别名“石磋”“略石”“明石”“领石”“县石”。生长在泰山或石山的阴面,或高山岩石上,或人间。正月采集。

《西山经》说:上申山上有很多硌石,怀疑就是络石。郭璞认为“硌”是指大石的样子,不是络石。《唐本》注解说:俗名“耐冬”,山南人称之为“石血”,因为它包络石木而生,所以叫络石。《别录》称之为“石龙藤”,以石上生长的为佳。

解释:

  1. 性味与功效:络石味苦,性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热、痈肿、咽喉肿痛等症状。长期服用可以轻身明目,润泽肌肤,延缓衰老。

  2. 别名:络石有多种别名,如“百鲮”“鳞石”“明石”等,反映了它在不同地区和文献中的称呼。

  3. 生长环境:络石生长在山川谷地、岩石上或人间,采集时间通常在正月。

  4. 历史记载:络石在古代文献中多次被提及,如《吴普》《名医》《西山经》《唐本》等,反映了它在中医药中的重要地位。

  5. 鉴别:络石与硌石的区别在于,络石是一种草药,而硌石是指大石的样子。络石以石上生长的为佳,俗名“耐冬”,山南人称之为“石血”。

总的来说,络石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材,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长期服用可以美容养颜、延缓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