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草部·沙参
味苦微寒。
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谷。
《吴普》曰:白沙参,一名苦心,一名识美,一名虎须,一名白参,一名志取,一名文虎,神农黄帝扁鹊无毒,岐伯咸,李氏大寒,生河内川谷,或般阳渎山,三月生如葵,叶青,实白如芥,根大白如芜菁,三月采(《御览》)。
《名医》曰: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名白参,一名识美,一名文希,生河内及冤句,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广雅》云:苦心,沙参也,其蒿,青蓑也;《范子计然》云:白沙参,出洛阳,白者善。

白话文翻译

上品·草部·沙参

沙参味道苦,性微寒。
主要功效是治疗血积、惊气,消除寒热症状,补益中气,增强肺气。长期服用对人体有益。
沙参的别名有“知母”。
生长在山川河谷地带。

《吴普》记载
白沙参,别名有“苦心”、“识美”、“虎须”、“白参”、“志取”、“文虎”。
根据神农、黄帝、扁鹊的说法,沙参无毒;岐伯认为它味咸;李氏认为它性大寒。
生长在河内地区的山川河谷,或者般阳的渎山。
三月开始生长,叶子像葵叶,颜色青绿;果实白色,像芥子;根部粗大,白色,像芜菁。
三月是采集的最佳时节。

《名医》记载
沙参的别名有“苦心”、“志取”、“虎须”、“白参”、“识美”、“文希”。
生长在河内及冤句地区,以及般阳的续山。
二月和八月是采集根部的最佳时节,采集后晒干保存。

《广雅》记载
“苦心”就是沙参,其蒿叶称为“青蓑”。
《范子计然》记载
白沙参产自洛阳,白色的品质较好。


解释

  1. 性味与功效
    沙参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补气、润肺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血积(血液瘀滞)、惊气(因惊吓引起的气机紊乱)、寒热症状(如发热、恶寒等),并能补益中气(脾胃之气)和肺气。

  2. 别名与产地
    沙参有多种别名,如“知母”、“苦心”、“白参”等。
    主要生长在山川河谷地带,如河内、冤句、般阳等地。

  3. 采集与炮制
    沙参的根部是主要药用部分,采集时间一般在二月或八月,采集后晒干保存。

  4. 历史记载
    古代医家如神农、黄帝、扁鹊等认为沙参无毒,而岐伯认为它味咸,李氏认为它性大寒。
    《广雅》和《范子计然》也记载了沙参的别名和产地,强调洛阳产的白沙参品质较好。

  5. 现代应用
    现代中医中,沙参常用于治疗肺燥咳嗽、阴虚发热、气阴两虚等症状,是滋阴润肺的常用药材。


总结

沙参是一种具有清热、补气、润肺功效的中药材,古代医家对其性味、功效、产地及采集方法有详细记载。现代中医中,沙参仍广泛应用于治疗肺燥、阴虚等症,是重要的滋补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