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玉石部·太乙余粮
味甘平。
主咳逆上气,症瘕,血闭,漏下,余邪气。久服耐寒署,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御览》引作若神仙)。一名石脑,生山谷。
《吴普》曰:太一禹余粮,一名禹哀,神农岐伯雷公甘平,李氏小寒,扁鹊甘无毒,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如鸡子黄色,九月采,或无时。
《名医》曰:生太白,九月采。
案《抱朴子》金丹篇云:灵丹经,用丹沙,雄黄,雌黄,石硫黄,曾青,矾石,磁石,戎盐,太一禹余粮,亦用六一泥,及神室祭醮,合之,三十六日成。

白话文翻译:

太乙余粮
味道甘甜,性平。
主治咳嗽、气逆上冲,症瘕(腹中结块),血闭(月经不调或闭经),漏下(崩漏),以及残留的邪气。长期服用可以耐受寒暑,不感到饥饿,身体轻盈,能够飞行千里,甚至成仙(《御览》中记载为“若神仙”)。
别名:石脑。
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记载
太一禹余粮,又名禹哀。神农、岐伯、雷公认为它味甘性平,李氏认为它性小寒,扁鹊认为它味甘无毒。它生长在太山上,外表有甲壳,甲壳中有白色物质,白色物质中又有黄色物质,颜色像鸡蛋黄。九月采摘,或随时采摘。

《名医》记载
生长在太白山,九月采摘。

《抱朴子》金丹篇记载
灵丹经中使用的材料包括丹砂、雄黄、雌黄、石硫黄、曾青、矾石、磁石、戎盐、太一禹余粮,以及六一泥。还需要在神室中举行祭祀仪式,将这些材料合炼,经过三十六天才能制成丹药。


解释:

  1. 太乙余粮
    这是一种古代中医药材,属于玉石类。它的主要功效是调理呼吸系统(如咳嗽、气逆)、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以及消除体内的邪气。古人认为长期服用可以增强体质,使人不感到饥饿,身体轻盈,甚至具备超凡的能力(如飞行、成仙)。

  2. 性味与功效
    味甘性平,说明它的药性较为温和,适合长期服用。主治的病症包括咳嗽、气逆、腹中结块、月经不调、崩漏等,显示出它在呼吸系统和妇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3. 别名与产地
    别名“石脑”,说明它的外形可能与石头相似。生长在山谷中,尤其是太山和太白山,显示出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

  4. 古代文献记载
    《吴普》和《名医》的记载补充了它的性味、别名、生长环境和采摘时间。《抱朴子》则提到它在炼丹术中的应用,说明它不仅是药材,还被用于炼制丹药,具有宗教和神秘色彩。

  5. 文化意义
    古人认为太乙余粮具有“轻身、飞行、成仙”的神奇功效,反映了古代中医药与道家修仙文化的紧密联系。这种药材被视为一种能够提升人体机能、延年益寿甚至达到超凡境界的珍品。

总结来说,太乙余粮是一种古代重要的中药材,主要用于呼吸系统和妇科疾病的治疗,同时被赋予了神秘的文化意义,体现了古代中医药与道家修仙思想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