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兽部·牛黄
味苦平。
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痓,除邪逐鬼。生平泽。
《吴普》曰:牛黄
味苦无毒。牛出入呻(《御览》作鸣吼)者有之,夜有光(《御览》作夜视有光),走(《御览》有牛字),角中,牛死入胆中,如鸡子黄。(汉后书延笃传注)
《名医》曰:生晋地,于牛得之,即阴干,百日,使时躁,无令见日月光。

白话文翻译:

上品·兽部·牛黄

牛黄的味道苦,性平。
主要治疗惊痫(即癫痫或惊风)、寒热(即发冷发热的症状)、热盛狂痓(即因热邪过盛导致的狂躁和抽搐),并能驱除邪气、驱逐鬼祟。牛黄生长在平泽地带。

《吴普》记载:
牛黄味道苦,无毒。牛在进出时会发出呻吟(《御览》中写作“鸣吼”)的牛体内可能会有牛黄,夜晚时牛黄会发光(《御览》中写作“夜晚看时有光”),牛黄存在于牛的角中,牛死后牛黄会进入胆中,形状像鸡蛋黄。

《名医》记载:
牛黄生长在晋地(今山西一带),从牛身上获取后,立即阴干,放置一百天,期间要保持干燥,避免见到日光和月光。


解释:

  1. 牛黄的性质与功效
    牛黄味苦,性平,具有镇静、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惊痫(癫痫或惊风)、寒热(发冷发热)、热盛狂痓(因热邪过盛导致的狂躁和抽搐)等症状。此外,牛黄还被认为有驱邪逐鬼的作用,反映了古代医学对精神类疾病的解释。

  2. 牛黄的来源与特性
    牛黄是牛的胆结石,通常存在于牛的胆囊或胆管中。古代文献中提到,牛黄可能存在于牛的角中,牛死后会进入胆中,形状像鸡蛋黄。牛黄在夜晚会发光,这一描述可能是对其珍贵性和神秘性的夸张表达。

  3. 牛黄的采集与保存
    牛黄主要产自晋地(今山西一带)。采集后需要立即阴干,放置一百天,期间要保持干燥,避免日光和月光照射。这种保存方法可能是为了防止牛黄变质或失去药效。

  4. 古代医学观念
    古代医学将牛黄视为一种珍贵药材,认为它不仅能够治疗身体疾病,还能驱邪逐鬼,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多重解释,既有生理层面的理解,也有超自然层面的解释。

  5. 文献记载的差异
    《吴普》和《名医》对牛黄的描述略有不同,例如《吴普》中提到牛黄在夜晚会发光,而《名医》则强调牛黄的采集和保存方法。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医家对牛黄的认识和经验的差异。

总之,牛黄在古代医学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药材,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其采集和保存方法也体现了古人对药材的重视和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