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问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践之节,而不可损益也。故曰:无易之道也。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斩衰苴杖,居倚庐,食粥,寝苫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之者,岂不送死者有已,复生有节哉?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群匹,越月逾时焉,则必反巡,过其故乡,翔回焉,鸣号焉,蹢躅焉,踟蹰焉,然后乃能去之;小者至于燕雀,犹有啁之顷焉,然后乃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亲也,至死不穷。将由夫患邪淫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从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夫焉能相与群居而不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
然则何以至期也?曰:至亲以期断。是何也?曰: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变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然则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尔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由九月以下何也?曰:焉使弗及也。故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期九月以为间。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则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孔子曰:“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
解释
翻译:
为什么丧期要定为三年呢?回答说:这是根据人的情感来制定的礼仪,用来规范群体,区分亲疏贵贱的界限,不能随意增减。所以说,这是不可更改的原则。创伤越大,恢复的时间就越长;痛苦越深,平复的时间就越久。三年的丧期,是根据人的情感来制定的礼仪,用来表达极度的悲痛。穿着粗麻布的衣服,拄着竹杖,住在简陋的草庐里,吃粥,睡在草席上,枕着土块,这些都是为了表达极度的悲痛。三年的丧期,二十五月结束;虽然哀痛未尽,思念未忘,但丧服在此刻断然结束,难道不是为了表示对死者的送别有终点,对生者的恢复有节制吗?凡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有血气的生物,必定有知觉,有知觉的生物没有不知道爱惜自己的同类的;即使是大的鸟兽,失去了同伴,过了几个月甚至更久,也一定会返回寻找,经过它们曾经生活的地方,盘旋鸣叫,徘徊不前,然后才能离开;即使是小的燕雀,也会有一段时间的哀鸣,然后才能离开;所以有血气的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懂得情感的,所以人对于自己的亲人,直到死也不会停止思念。如果像那些邪恶放纵的人一样,亲人早上死了晚上就忘记了,那么这样的人连鸟兽都不如,怎么能和他们一起生活而不混乱呢?如果像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一样,三年的丧期,二十五月结束,就像马车经过缝隙一样短暂,然而他们却能坚持到底,这是没有尽头的。所以先王制定了适中的礼仪,使人们能够完成礼仪的规定,然后就可以放下了。
那么为什么丧期要定到一年呢?回答说:对于最亲近的人,丧期以一年为限。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天地已经发生了变化,四季已经更替,天地间的一切都重新开始了,这是用一年来象征的。那么为什么丧期要定为三年呢?回答说:这是为了表示更加隆重,使丧期加倍,所以是两年。那么为什么丧期要定在九月以下呢?回答说:这是为了使丧期不至于过长。所以三年丧期表示隆重,缌麻和小功表示减轻,一年和九月表示适中。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法于人,人之所以能够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的道理就完全体现了。所以三年的丧期,是人道中最隆重的礼仪,这就是所谓的最高礼仪。这是历代君王所共同遵守的,古今一致的,没有人知道它的由来。孔子说:“孩子出生后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古代丧礼中三年丧期的由来和意义。它从情感、社会秩序、自然规律等多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丧期要定为三年,以及三年丧期在礼仪中的重要性。
情感依据:丧期的长短是根据人的情感来制定的。三年丧期是为了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极度悲痛,因为创伤越大,恢复的时间就越长。
社会秩序:丧礼是用来规范社会群体的,区分亲疏贵贱的界限,不能随意增减。三年丧期是不可更改的原则,体现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自然规律:丧期的制定也参考了自然规律。天地四季的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万物的更替,因此丧期也以一年为基本单位,三年则是加倍的隆重。
人与动物的对比:通过对比人与动物对同伴或亲人的情感反应,强调人类情感的深厚和持久。丧期的坚持,体现了人类对亲情的重视和尊重。
礼仪的适度性:丧期的长短需要适度,既不能过短(如邪恶放纵之人),也不能过长(如无休止的哀痛)。三年丧期是人道中最隆重的礼仪,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三年丧期是历代君王共同遵守的礼仪,古今一致,体现了礼仪的历史传承和文化认同。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多角度的论证,强调了三年丧期在情感、社会、自然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代礼仪的深厚内涵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