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隐公十年
【经】
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
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
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秋,宋人、卫人入郑。宋人、蔡人、卫人伐戴。郑伯伐取之。
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
【传】
十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盟于邓,为师期。
夏五月,羽父先会齐侯、郑伯伐宋。
六月戊申,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壬戌,公败宋师于菅。庚午,郑师入郜;辛未,归于我。庚辰,郑师入防;辛巳,归于我。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
蔡人、卫人、郕人不会王命。
秋七月庚寅,郑师入郊。犹在郊,宋人、卫人入郑。蔡人从之,伐戴。八月壬戌,郑伯围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宋、卫既入郑,而以伐戴召蔡人,蔡人怒,故不和而败。
九月戊寅,郑伯入宋。
冬,齐人、郑人入郕,讨违王命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十年春季,周历二月,鲁隐公在中丘会见了齐侯和郑伯。

夏季,翚率领军队与齐人、郑人一起讨伐宋国。

六月壬戌日,鲁隐公在菅地击败了宋军。辛未日,攻占了郜地。辛巳日,攻占了防地。

秋季,宋人、卫人入侵郑国。宋人、蔡人、卫人又联合攻打戴国。郑伯率军攻占了戴国。

冬季十月壬午日,齐人、郑人入侵郕国。

传文部分:

十年春季,周历正月,鲁隐公在中丘会见了齐侯和郑伯。癸丑日,他们在邓地结盟,确定了出兵的时间。

夏季五月,羽父先与齐侯、郑伯会合,一起讨伐宋国。

六月戊申日,鲁隐公在老桃会见了齐侯、郑伯。壬戌日,鲁隐公在菅地击败了宋军。庚午日,郑军攻入郜地;辛未日,郜地归鲁国所有。庚辰日,郑军攻入防地;辛巳日,防地归鲁国所有。君子评论说:“郑庄公在这件事上可以说是正直的。他奉王命讨伐不臣服的国家,不贪图他们的土地,而是将土地交给有功劳的诸侯,这是正直的表现。”

蔡人、卫人、郕人没有遵从王命。

秋季七月庚寅日,郑军进入郑国郊外。宋人、卫人趁机入侵郑国。蔡人跟随他们,一起攻打戴国。八月壬戌日,郑伯包围了戴国。癸亥日,攻占了戴国,俘虏了三国的军队。宋、卫两国已经入侵了郑国,却又以攻打戴国为名召集蔡人,蔡人因此愤怒,导致内部不和而失败。

九月戊寅日,郑伯入侵宋国。

冬季,齐人、郑人入侵郕国,讨伐那些违背王命的国家。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主要内容包括:

  1. 会盟与结盟:鲁隐公与齐侯、郑伯在中丘会面,并在邓地结盟,确定了共同出兵讨伐宋国的时间。这表明各国之间的联盟关系和对外的共同行动。

  2. 军事行动:鲁国、齐国、郑国联合讨伐宋国,鲁隐公在菅地击败宋军,并攻占了郜地和防地。这些军事行动显示了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领土争夺。

  3. 郑国的表现:郑庄公在讨伐宋国的过程中表现出正直,不贪图土地,而是将土地交给有功的诸侯,受到君子的赞扬。这反映了郑庄公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操守。

  4. 内部矛盾:蔡人、卫人、郕人没有遵从王命,导致内部不和,最终在攻打戴国时失败。这显示了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内部矛盾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5. 讨伐违背王命的国家:齐人、郑人入侵郕国,讨伐那些违背王命的国家,这表明了当时各国对王命的重视和对违背王命国家的惩罚。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军事行动、政治智慧以及内部矛盾,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