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襄公二十年
【经】
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
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于澶渊。
秋,公至自会。
仲孙速帅师伐邾。
蔡杀其大夫公子燮。
蔡公子履出奔楚。
陈侯之弟黄出奔楚。
叔老如齐。
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季孙宿如宋。
【传】
二十年春,及莒平。孟庄子会莒人,盟于向,督扬之盟故也。
夏,盟于澶渊,齐成故也。
邾人骤至,以诸侯之事,弗能报也。
秋,孟庄子伐邾以报之。
蔡公子燮欲以蔡之晋,蔡人杀之。公子履,其母弟也,故出奔楚。
陈庆虎、庆寅畏公子黄之偪,愬诸楚曰:“与蔡司马同谋。”楚人以为讨。公子黄出奔楚。初,蔡文侯欲事晋,曰:“先君与于践土之盟,晋不可弃,且兄弟也。”畏楚,不能行而卒。楚人使蔡无常,公子燮求从先君以利蔡,不能而死。书曰:“蔡杀其大夫公子燮”,言不与民同欲也。“陈侯之弟黄出奔楚”,言非其罪也。公子黄将出奔,呼于国曰:“庆氏无道,求专陈国,暴蔑其君,而去其亲,五年不灭,是无天也。”
齐子初聘于齐,礼也。
冬,季武子如宋,报向戌之聘也。褚师段逆之以受享,赋《常棣》之七章以卒。宋人重贿之。归复命,公享之。赋《鱼丽》之卒章。公赋《南山有台》。武子去所,曰:“臣不堪也。”
卫甯惠子疾,召悼子曰:“吾得罪于君,悔而无及也。名藏在诸侯之策,曰:‘孙林父、甯殖出其君。’君入则掩之。若能掩之,则吾子也。若不能,犹有鬼神,吾有馁而已,不来食矣。”悼子许诺,惠子遂卒。

注释

白话文翻译

二十年春季,周历正月辛亥日,仲孙速与莒国人在向地会盟。

夏季六月庚申日,鲁襄公与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澶渊会盟。

秋季,鲁襄公从会盟地返回。

仲孙速率军讨伐邾国。

蔡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公子燮。

蔡国的公子履逃奔到楚国。

陈侯的弟弟黄逃奔到楚国。

叔老前往齐国。

冬季十月丙辰日,初一,发生日食。

季孙宿前往宋国。

传文:

二十年春季,鲁国与莒国和解。孟庄子与莒国人在向地会盟,这是为了巩固督扬之盟。

夏季,诸侯在澶渊会盟,这是因为齐国与诸侯和解的缘故。

邾国人突然来犯,因为诸侯的事务,鲁国无法报复。

秋季,孟庄子讨伐邾国以报复他们。

蔡国的公子燮想要让蔡国依附晋国,蔡国人杀了他。公子履是公子燮的同母弟弟,因此逃奔到楚国。

陈国的庆虎、庆寅害怕公子黄的威胁,向楚国告状说:“公子黄与蔡国的司马同谋。”楚国因此讨伐公子黄。公子黄逃奔到楚国。起初,蔡文侯想要依附晋国,说:“先君参与了践土之盟,晋国不可背弃,况且我们是兄弟之国。”但因为害怕楚国,未能实行而去世。楚国人对蔡国的态度反复无常,公子燮想继承先君的遗志以利于蔡国,但未能成功而死。《春秋》记载:“蔡杀其大夫公子燮”,意思是说公子燮的行为不符合民众的意愿。“陈侯之弟黄出奔楚”,意思是说公子黄并没有罪。公子黄在逃奔前,在国中呼喊:“庆氏无道,企图专权于陈国,暴虐轻视君主,疏远亲人,如果五年内不灭亡,那就是没有天理了。”

齐子初次访问齐国,这是合乎礼节的。

冬季,季武子前往宋国,这是为了回报向戌的访问。褚师段迎接他并设宴款待,季武子赋《常棣》的第七章以结束。宋人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季武子回国后向鲁襄公复命,鲁襄公设宴款待他。季武子赋《鱼丽》的最后一章。鲁襄公赋《南山有台》。季武子离开座位,说:“臣不敢当。”

卫国的甯惠子病重,召见悼子说:“我得罪了国君,后悔也来不及了。我的名字被记录在诸侯的史册上,说:‘孙林父、甯殖驱逐了他们的国君。’如果国君回国,请替我掩盖此事。如果你能掩盖此事,那么你就是我的儿子。如果不能,还有鬼神在,我宁愿饿死,也不来享受祭祀了。”悼子答应了,甯惠子于是去世。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鲁襄公二十年(公元前553年)的几件重要事件,包括鲁国与莒国的和解、诸侯在澶渊的会盟、鲁国对邾国的讨伐、蔡国和陈国的内乱以及一些外交活动。

  1. 鲁国与莒国的和解:鲁国与莒国在向地会盟,这是为了巩固之前的督扬之盟,表明两国关系的改善。

  2. 诸侯在澶渊的会盟:这次会盟是为了巩固齐国与诸侯的和解,显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3. 鲁国对邾国的讨伐:邾国突然来犯,鲁国无法立即报复,直到秋季才由孟庄子率军讨伐邾国。

  4. 蔡国和陈国的内乱:蔡国的公子燮想要依附晋国,但被蔡国人杀害。他的弟弟公子履逃奔到楚国。陈国的公子黄因为受到庆虎、庆寅的排挤,逃奔到楚国。

  5. 外交活动:叔老访问齐国,季孙宿访问宋国,这些都是为了巩固与邻国的关系。

  6. 甯惠子的遗言:甯惠子病重时,向儿子悼子交代后事,希望他能掩盖自己驱逐国君的过错,否则宁愿饿死也不享受祭祀。

这段古文通过记载这些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内部的权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