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桓公十四年
【经】
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
无冰。
夏五。郑伯使其弟语来盟。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乙亥,尝。
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
宋人以齐人、蔡人、卫人、陈人伐郑。
【传】
十四年春,会于曹。曹人致饩,礼也。
夏,郑子人来寻盟,且修曹之会。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乙亥,尝。书不害也。
冬,宋人以诸侯伐郑,报宋之战也。焚渠门,入及大逵。伐东郊,取牛首。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十四年春天正月,桓公在曹国与郑伯会面。
没有结冰。
夏天五月,郑伯派他的弟弟语来结盟。
秋天八月壬申日,御廪发生火灾。乙亥日,举行尝祭。
冬天十二月丁巳日,齐侯禄父去世。
宋国联合齐国、蔡国、卫国、陈国攻打郑国。

【传】
十四年春天,桓公在曹国会见郑伯。曹国赠送食物,这是合乎礼仪的。
夏天,郑国的子人来寻求结盟,并且加强在曹国的会盟。
秋天八月壬申日,御廪发生火灾。乙亥日,举行尝祭。记载此事表示没有造成严重灾害。
冬天,宋国联合诸侯攻打郑国,这是为了报复宋国之前的战争。他们焚烧了渠门,进入大逵。攻打东郊,夺取了牛首。将大宫的椽子带回,用作卢门的椽子。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鲁桓公十四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会盟、自然灾害、祭祀、战争等。以下是对各部分的详细解释:

  1. 会于曹:桓公在曹国与郑伯会面,这是诸侯之间的外交活动,旨在加强两国关系。

  2. 无冰:记载了当时的气候情况,表示冬天没有结冰,可能是气候异常。

  3. 郑伯使其弟语来盟:郑伯派他的弟弟语来与鲁国结盟,这是为了巩固两国之间的关系。

  4. 御廪灾:御廪是存放粮食的仓库,发生火灾可能对粮食供应造成影响。

  5. :尝祭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在秋季举行,以感谢神灵的保佑。

  6. 齐侯禄父卒:齐国的君主禄父去世,这是诸侯国的重要事件。

  7. 宋人以诸侯伐郑:宋国联合其他诸侯国攻打郑国,这是为了报复之前的战争,显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8. 曹人致饩:曹国赠送食物,这是合乎礼仪的行为,表示对来访诸侯的尊重。

  9. 郑子人来寻盟:郑国的子人来寻求结盟,并且加强在曹国的会盟,显示了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外交活动。

  10. 书不害也:记载御廪火灾一事,表示没有造成严重灾害,可能是为了安抚民心。

  11. 焚渠门,入及大逵:宋国联军焚烧了郑国的渠门,进入大逵,这是战争中的具体行动。

  12. 伐东郊,取牛首:联军攻打郑国的东郊,夺取了牛首,这是战争中的进一步行动。

  13. 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联军将郑国大宫的椽子带回,用作卢门的椽子,这是战争中的掠夺行为。

这段古文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外交、战争、自然灾害等方面,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