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桓公六年
【经】
六年春正月,寔来。
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
秋八月壬午,大阅。
蔡人杀陈佗。
九月丁卯,子同生。
冬,纪侯来朝。
【传】
六年春,自曹来朝。书曰“寔来”,不复其国也。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鬥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鬥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夏,会于成,纪来谘谋齐难也。
北戎伐齐,齐侯使乞师于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使鲁为其班,后郑。郑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
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
秋,大阅,简车马也。
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公与文姜、宗妇命之。
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冬,纪侯来朝,请王命以求成于齐,公告不能。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六年春天正月,寔来。
夏天四月,桓公与纪侯在成地会面。
秋天八月壬午日,举行大阅兵。
蔡国人杀了陈佗。
九月丁卯日,子同出生。
冬天,纪侯来朝见。

【传】

六年春天,寔从曹国来朝见。史书上记载“寔来”,意思是说他不再回到自己的国家。
楚武王入侵随国,派薳章去求和,军队驻扎在瑕地等待随国的回应。随国派少师董成去处理。鬥伯比对楚王说:“我们在汉水以东无法得志,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扩张三军,装备精良,以武力威胁他们,他们就会因恐惧而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所以我们难以离间他们。汉水以东的国家,随国是最大的,随国如果强大,必定会抛弃小国,小国离心,这对楚国有利。少师骄傲自大,请用疲惫的军队来迷惑他。”熊率且比说:“季梁在随国,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鬥伯比说:“这是为以后打算,少师会得到君王的信任。”楚王于是假装疲惫,迎接少师。

少师回去后,建议追击楚军,随侯准备同意。季梁阻止说:“上天正在帮助楚国,楚军的疲惫是假装的,他们是在引诱我们,君主何必着急呢?我听说小国能对抗大国,是因为小国有道而大国无道。所谓道,就是忠于百姓而信于神明。君主考虑百姓的利益,就是忠;祝史言辞正直,就是信。现在百姓饥饿而君主放纵欲望,祝史虚假地祭祀,我不知道这样是否可行。”随侯说:“我的祭品肥美,谷物丰盛,为什么不信?”季梁回答说:“百姓是神明的主人。所以圣王先成就百姓,然后再致力于神明。所以献上祭品时说,‘祭品肥美’,是表示百姓的力量普遍存在,牲畜硕大繁殖,没有疾病,祭品齐全。献上谷物时说,‘谷物洁净丰盛’,是表示农时不误,百姓和睦,年成丰收。献上酒时说,‘美酒甘甜’,是表示上下都有美德而没有违心之事。所谓馨香,是没有谗言和邪恶。所以致力于农时,修明五教,亲近九族,以此来进行祭祀。这样百姓和睦,神明降福,所以行动就会成功。现在百姓各有异心,而鬼神没有主人,君主虽然独自丰盛,又有什么福气呢!君主暂且修明政事,亲近兄弟之国,或许可以免于灾难。”随侯感到害怕,于是修明政事,楚国不敢来攻。

夏天,桓公与纪侯在成地会面,纪侯来商议如何应对齐国的威胁。
北戎攻打齐国,齐侯向郑国求援。郑国的太子忽率领军队救援齐国。六月,大败戎军,俘虏了他们的两位统帅大良和少良,斩获三百甲士的首级,献给齐国。于是,诸侯的大夫们驻扎在齐国,齐国人送给他们粮食,让鲁国负责分配,郑国排在后面。郑忽因为自己有功,感到愤怒,所以后来有了郎地的军队。

桓公还未与齐国联姻时,齐侯想把文姜嫁给郑国的太子忽。太子忽推辞了,有人问他原因,太子说:“人各有偶,齐国是大国,不是我的配偶。《诗经》说:‘自求多福。’在我自己而已,大国有什么可求的?”君子说:“善于为自己谋划。”等到他打败戎军后,齐侯又请求把女儿嫁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问他原因,太子说:“没有为齐国做事,我尚且不敢。现在奉君命救援齐国的急难,却带着妻子回去,这是用军队来娶妻。百姓会怎么看我?”于是向郑伯推辞了。

秋天,举行大阅兵,检阅车马。
九月丁卯日,子同出生。按照太子的出生礼仪举行,用太牢之礼迎接,卜士抱着他,士的妻子喂他。桓公与文姜、宗妇为他命名。

桓公向申繮询问命名的事。申繮回答说:“命名有五种: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出生时的特征命名是信,以德行命名是义,以类似的事物命名是象,以物品命名是假,以父亲的名字命名是类。不以国名命名,不以官名命名,不以山川命名,不以隐疾命名,不以牲畜命名,不以器物命名。周人以避讳来侍奉神明,名字最终会被避讳。所以用国名命名会废除国名,用官名命名会废除官职,用山川命名会废除山川的主宰,用牲畜命名会废除祭祀,用器物命名会废除礼仪。晋国因为僖侯废除了司徒,宋国因为武公废除了司空,先君献公、武公废除了两座山,所以大物不能用来命名。”桓公说:“这个孩子出生时,与我同一天,所以命名为同。”

冬天,纪侯来朝见,请求周王的命令来与齐国讲和,桓公告知他无法做到。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政治、军事和礼仪等方面。以下是主要内容的解释:

  1. 寔来:寔从曹国来朝见鲁国,意味着他不再回到自己的国家,可能因为某种政治原因。

  2. 楚随之争:楚武王入侵随国,通过假意疲惫的军队来迷惑随国的少师,最终使随国修明政事,楚国不敢来攻。这体现了楚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的策略。

  3. 郑国救援齐国:北戎攻打齐国,郑国太子忽率军救援,大败戎军,但因为在分配战利品时被排在后面,感到愤怒,后来引发了郎地的军队。

  4. 太子忽的婚姻:齐侯想把女儿文姜嫁给郑国太子忽,但太子忽两次推辞,体现了他的独立性和自我主张。

  5. 子同的出生:鲁桓公的儿子子同出生,按照太子的礼仪举行,桓公为他命名为“同”,因为子同与桓公同一天出生。

  6. 纪侯的朝见:纪侯来朝见鲁国,请求周王的命令来与齐国讲和,但桓公告知他无法做到,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通过人物的言行展示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礼仪等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