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桓公八年
【经】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天王使家父来聘。
夏五月丁丑,烝。
秋,伐邾。
冬十月,雨雪。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传】
八年春,灭翼。随少师有宠。楚鬥伯比曰:“可矣。仇有衅,不可失也。”
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
季梁请下之,弗许而后战,所以怒我而怠寇也。少师谓随侯曰:“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随侯御之,望楚师。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矣。”少师曰:“不当王,非敌也。”弗从。战于速杞,随师败绩。随侯逸,鬥丹获其戎车,与其戎右少师。
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鬥伯比曰:“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乃盟而还。
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礼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 八年春天正月己卯日,举行了烝祭。周天王派遣家父前来访问。
- 夏天五月丁丑日,再次举行了烝祭。
- 秋天,攻打邾国。
- 冬天十月,下起了雪。祭公前来,随后前往纪国迎接王后。
传:
- 八年春天,翼国被灭。随国的少师受到宠爱。楚国的鬥伯比说:“现在是时候了。敌人有弱点,不能错过。”
- 夏天,楚子在沈鹿会合诸侯。黄国和随国没有参加。楚子派遣薳章责备黄国。楚子攻打随国,军队驻扎在汉水和淮水之间。
- 季梁建议随侯先示弱,如果不被允许再战,这样可以激怒自己而懈怠敌人。少师对随侯说:“必须迅速作战。否则,将会失去楚军。”随侯率军迎战,观察楚军。季梁说:“楚人崇尚左边,君主应该在左边,不要与楚王相遇。且攻击他们的右边,右边没有好的将领,必定会失败。一旦一边失败,众人就会离散。”少师说:“不与楚王对战,不是敌人。”随侯没有听从。在速杞交战,随军大败。随侯逃跑,鬥丹缴获了随侯的战车和随侯的右少师。
- 秋天,随国与楚国讲和。楚子最初不答应,鬥伯比说:“上天已经去除了他们的祸患,随国还无法征服。”于是结盟并返回。
- 冬天,周王命令虢仲立晋哀侯的弟弟缗为晋侯。祭公前来,随后前往纪国迎接王后,这是合乎礼制的。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鲁桓公八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主要包括祭祀、外交访问、战争、以及王室的婚姻安排。
祭祀活动:春秋时期,诸侯国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神灵保佑国家平安。这里提到两次“烝祭”,是一种重要的祭祀仪式。
外交访问:周天王派遣家父访问鲁国,显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战争:楚国与随国之间的战争是这段记载的重点。楚国利用随国的内部矛盾,发动了进攻。随国在少师的错误建议下,迅速迎战,结果大败。季梁的正确建议未被采纳,导致随国战败。
讲和与结盟:随国战败后,与楚国讲和。楚国最初不答应,但在鬥伯比的建议下,最终与随国结盟,显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
王室婚姻:周王命令虢仲立晋哀侯的弟弟缗为晋侯,并安排祭公前往纪国迎接王后,这是王室婚姻的安排,也是春秋时期政治联姻的体现。
这段古文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关系,以及祭祀和王室婚姻的重要性。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互动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