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桓公七年
【经】
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夏,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
【传】
七年春,穀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
夏,盟、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
秋,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王迁盟、向之民于郏。
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

注释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记载的是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下面我将逐句翻译并解释这段古文:

【经】
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翻译:鲁桓公七年的春天,二月己亥日,烧毁了咸丘。
解释:这里记载了在鲁桓公七年的春天,发生了一次焚烧咸丘的事件。咸丘可能是一个地名,具体位置和焚烧的原因不详,但焚烧可能是为了军事目的或其他原因。

夏,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
翻译:夏天,穀伯绥来朝见。邓侯吾离也来朝见。
解释:穀伯和邓侯是当时的诸侯,他们来朝见鲁桓公,表示对鲁国的尊敬和服从。

【传】
七年春,穀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
翻译:鲁桓公七年的春天,穀伯和邓侯来朝见。直呼其名,表示轻视他们。
解释:这里提到穀伯和邓侯来朝见时,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这在古代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可能是因为他们地位较低或者有其他原因。

夏,盟、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
翻译:夏天,盟国和向国向郑国求和,但后来又背叛了郑国。
解释:盟国和向国可能是郑国的附属国或邻国,他们最初向郑国求和,但后来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背叛了郑国。

秋,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王迁盟、向之民于郏。
翻译:秋天,郑国、齐国和卫国联合攻打盟国和向国。周王将盟国和向国的百姓迁移到郏地。
解释:由于盟国和向国的背叛,郑国联合齐国和卫国对他们进行了讨伐。周王(可能是周天子)为了惩罚这两个国家,将他们的百姓迁移到郏地,这是一种流放或重新安置的措施。

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
翻译:冬天,曲沃伯诱骗晋国的小子侯,并杀死了他。
解释:曲沃伯是晋国的一个贵族,他诱骗并杀害了晋国的小子侯(可能是晋国的国君或贵族),这可能是为了夺取权力或报复。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鲁桓公七年发生的一些政治和军事事件,包括诸侯之间的朝见、背叛、讨伐和迁移百姓等,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