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文公四年
【经】
四年春,公至自晋。
夏,逆妇姜于齐。
狄侵齐。
秋,楚人灭江。
晋侯伐秦。
卫侯使甯俞来聘。
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风氏薨。
【传】
四年春,晋人归孔达于卫,以为卫之良也,故免之。
夏,卫侯如晋拜。曹伯如晋,会正。
逆妇姜于齐,卿不行,非礼也。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于鲁也。曰:“贵聘而贱逆之,君而卑之,立而废之,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不允宜哉。《诗》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敬主之谓也。”
秋,晋侯伐秦,围邧、新城,以报王官之役。
楚人灭江,秦伯为之降服、出次、不举、过数。大夫谏,公曰:“同盟灭,虽不能救,敢不矜乎!吾自惧也。”君子曰:“《诗》云:‘惟彼二国,其政不获,惟此四国,爰究爰度。’其秦穆之谓矣。”
卫甯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觉报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
冬,成风薨。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四年春天,鲁文公从晋国回来。
夏天,从齐国迎娶姜氏。
狄人入侵齐国。
秋天,楚国灭了江国。
晋侯攻打秦国。
卫侯派甯俞来鲁国访问。
冬天十一月壬寅日,夫人风氏去世。

【传】
四年春天,晋国把孔达送回卫国,认为他是卫国的贤才,所以赦免了他。
夏天,卫侯到晋国去拜谢。曹伯也到晋国,去参加会盟。
从齐国迎娶姜氏,没有派卿大夫去,这是不合礼制的。君子因此知道出姜氏在鲁国不会有好结果。说:“用高贵的礼节下聘,却用低贱的礼节迎娶,国君对她不尊重,立她为夫人却又废黜她,抛弃信义而败坏她的地位,这样的国家必然混乱,这样的家族必然灭亡。她不会有好结果是理所当然的。《诗经》说:‘敬畏上天的威严,才能保全自己。’这就是说要敬重君主。”
秋天,晋侯攻打秦国,包围了邧和新城,以报复王官之战。
楚国灭了江国,秦伯为此降低了自己的服饰等级,离开正寝,不举行宴会,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大夫们劝谏,秦伯说:“同盟国被灭,即使不能救援,又怎能不表示同情呢!我自己也感到害怕。”君子说:“《诗经》说:‘那两个国家,他们的政事不得人心,这四个国家,都在思考如何应对。’这说的就是秦穆公吧。”
卫国的甯武子来鲁国访问,鲁文公与他一起宴饮,为他赋了《湛露》和《彤弓》。甯武子没有推辞,也没有回赋。鲁文公派使者私下询问,甯武子回答说:“我以为这是在练习礼仪。从前诸侯朝见周王,周王宴请他们,于是赋《湛露》,表示天子当政,诸侯效命。诸侯与周王同仇敌忾,献上战功,周王于是赐给他们彤弓一张,彤矢百支,玈弓矢千支,以表彰他们的功绩。现在我作为陪臣来继续旧日的友好关系,国君屈尊赐宴,我怎敢僭越大礼而自取罪过呢?”
冬天,成风去世。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鲁文公四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鲁文公从晋国回来、迎娶姜氏、狄人入侵齐国、楚国灭江国、晋侯攻打秦国、卫侯派甯俞来鲁国访问以及夫人风氏去世等。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国际关系和礼仪制度。

  1. 晋国赦免孔达:晋国认为孔达是卫国的贤才,所以赦免了他,这体现了晋国对贤才的重视。
  2. 迎娶姜氏不合礼制:鲁国从齐国迎娶姜氏时,没有派卿大夫去,这在当时是不合礼制的,预示着姜氏在鲁国不会有好结果。
  3. 晋侯攻打秦国:晋侯攻打秦国是为了报复王官之战,反映了当时的国际纷争。
  4. 楚国灭江国:楚国灭了江国,秦伯对此表示同情和害怕,体现了秦国的外交策略和对同盟国的重视。
  5. 甯武子访问鲁国:甯武子来鲁国访问,鲁文公与他一起宴饮,赋诗《湛露》和《彤弓》,甯武子没有推辞也没有回赋,表示他不敢僭越大礼,这体现了当时的礼仪制度和对君主的尊重。
  6. 夫人风氏去世:夫人风氏去世,这是鲁国的一件大事,标志着鲁国宫廷的变化。

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政治、外交和礼仪制度,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