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文公十年
【经】
十年春,王正月辛卯,臧孙辰卒。
夏,秦伐晋。
楚杀其大夫宜申。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及苏子盟于女栗。
冬,狄侵宋。
楚子、蔡侯次于厥貉。
【传】
十年春,晋人伐秦,取少梁。
夏,秦伯伐晋,取北徵。
初,楚范巫矞似谓成王与子玉、子西曰:“三君皆将强死。”城濮之役,王思之,故使止子玉曰:“毋死。”不及。止子西,子西缢而县绝,王使適至,遂止之,使为商公。沿汉泝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惧而辞曰:“臣免于死,又有谗言,谓臣将逃,臣归死于司败也。”王使为工尹,又与子家谋弑穆王。穆王闻之。五月,杀鬥宜申及仲归。
秋七月,及苏子盟于女栗,顷王立故也。
陈侯、郑伯会楚子于息。
冬,遂及蔡侯次于厥貉。将以伐宋。宋华御事曰:“楚欲弱我也。先为之弱乎,何必使诱我?我实不能,民何罪?”乃逆楚子,劳,且听命。遂道以田孟诸。宋公为右盂,郑伯为左盂。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子朱及文之无畏为左司马。命夙驾载燧,宋公违命,无畏抶其仆以徇。或谓子舟曰:“国君不可戮也。”子舟曰:“当官而行,何强之有!《诗》曰:‘刚亦不吐,柔亦不茹。’‘毋纵诡随,以谨罔极。’是亦非辟强也,敢爱死以乱官乎!”
厥貉之会,麇子逃归。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十年春,周历正月辛卯日,臧孙辰去世。
夏天,秦国攻打晋国。
楚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宜申。
从正月开始没有下雨,一直持续到秋天七月。
与苏子在女栗会盟。
冬天,狄人入侵宋国。
楚子和蔡侯驻扎在厥貉。
传文:
十年春,晋国攻打秦国,夺取了少梁。
夏天,秦伯攻打晋国,夺取了北徵。
起初,楚国的范巫矞似对成王和子玉、子西说:“你们三位君主都将不得善终。”城濮之战后,成王想起这句话,所以派人去阻止子玉自杀,说:“不要死。”但没能赶上。去阻止子西时,子西已经上吊,但绳子断了,成王派的人刚好赶到,于是阻止了他,让他做了商公。子西沿汉水逆流而上,准备进入郢都。成王在渚宫,见到他后,子西害怕地推辞说:“臣免于一死,但又有谗言说臣要逃跑,臣愿意回去死在司败那里。”成王让他做了工尹,子西又和子家密谋刺杀穆王。穆王得知后,五月,杀了鬥宜申和仲归。
秋天七月,与苏子在女栗会盟,是因为顷王刚刚即位。
陈侯和郑伯在息地与楚子会面。
冬天,楚子和蔡侯驻扎在厥貉,准备攻打宋国。宋国的华御事说:“楚国想要削弱我们。我们先示弱吧,何必让他们引诱我们?我们确实无能为力,但百姓有什么罪?”于是迎接楚子,慰劳他,并表示服从。随后带领楚子在孟诸打猎。宋公在右队,郑伯在左队。期思公复遂担任右司马,子朱和文之无畏担任左司马。命令早早驾车并带上火种,宋公违背了命令,无畏鞭打他的仆人以示惩戒。有人对子舟说:“国君不可侮辱。”子舟说:“按照职责行事,有什么强横的!《诗经》说:‘刚强的不吐,柔弱的不吞。’‘不要纵容诡诈,以谨慎对待无边的行为。’这不是强横,我怎敢因怕死而扰乱职责呢!”
在厥貉的会盟中,麇子逃回了自己的国家。
解释:
这段文字记载了《左传》中鲁文公十年(公元前617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涉及多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以下是各部分的简要解释:
臧孙辰去世:鲁国的大夫臧孙辰去世,标志着鲁国内部政治格局的变化。
秦晋之战:秦国和晋国之间的战争持续,双方互有胜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楚国杀宜申:楚国大夫宜申因卷入宫廷阴谋被杀,显示了楚国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干旱:从正月到七月没有下雨,可能导致了农业歉收,加剧了社会矛盾。
苏子会盟:鲁国与苏子在女栗会盟,可能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政治局势。
狄人侵宋:北方的狄人入侵宋国,反映了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诸侯国的威胁。
厥貉会盟:楚子、蔡侯等在厥貉会盟,准备攻打宋国,显示了楚国对周边国家的控制意图。
宋国应对:宋国的华御事提出示弱策略,避免与楚国直接冲突,反映了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
无畏执法:无畏严格执法,鞭打违背命令的宋公仆人,显示了当时对职责和纪律的重视。
麇子逃归:麇子在会盟中逃回本国,可能表明他对楚国的控制不满或感到威胁。
这段文字生动地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战争与外交活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和军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