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文公八年
【经】
八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八月戊申,天王崩。
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
乙酉,公子遂会雒戎,盟于暴。
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丙戌,奔莒。
螽。
宋人杀其大夫司马,宋司城来奔。
【传】
八年春,晋侯使解扬归匡、戚之田于卫,且复致公婿池之封,自申至于虎牢之境。
夏,秦人伐晋,取武城,以报令狐之役。
秋,襄王崩。
晋人以扈之盟来讨。
冬,襄仲会晋赵孟,盟于衡雍,报扈之盟也,遂会伊、雒之戎。书曰“公子遂”,珍之也。
穆伯如周吊丧,不至,以币奔莒,从己氏焉。
宋襄夫人,襄王之姊也,昭公不礼焉。夫人因戴氏之族,以杀襄公之孙孔叔、公孙钟离及大司马公子卬,皆昭公之党也。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公以其官逆之,皆复之,亦书以官,皆贵之也。
夷之蒐,晋侯将登箕郑父、先都,而使士縠、梁益耳将中军。先克曰:“狐、赵之勋,不可废也。”从之。先克夺蒯得田于堇阴。故箕郑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作乱。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八年春天,周历正月。
夏天四月。
秋天八月戊申日,周天王驾崩。
冬天十月壬午日,公子遂与晋国的赵盾在衡雍会盟。
乙酉日,公子遂与雒戎会盟,地点在暴。
公孙敖前往京师,但未到达就返回了。丙戌日,他逃奔到莒国。
发生了蝗灾。
宋国人杀了他们的大夫司马,宋国的司城逃奔到鲁国。

【传】

八年春天,晋侯派解扬将匡、戚的土地归还给卫国,并且重新划定了公婿池的封地,从申地到虎牢的边界。
夏天,秦国人攻打晋国,夺取了武城,以报复令狐之战。
秋天,周襄王驾崩。
晋国人因为扈之盟而来讨伐鲁国。
冬天,襄仲(公子遂)与晋国的赵孟在衡雍会盟,以回应扈之盟,随后又与伊、雒的戎人会盟。史书上记载为“公子遂”,表示对他的重视。
穆伯(公孙敖)前往周朝吊丧,但未到达,带着礼物逃奔到莒国,追随己氏。
宋襄夫人是周襄王的姐姐,宋昭公对她不礼貌。夫人借助戴氏的族人,杀了宋襄公的孙子孔叔、公孙钟离以及大司马公子卬,这些人都是昭公的同党。大司马握着符节而死,所以史书上以官职记载他。司城荡意诸逃奔到鲁国,将符节交给府人后离开。昭公以他的官职迎接他,并恢复了他的职位,史书上也以官职记载,表示对他的尊重。
在夷地的蒐猎中,晋侯打算提拔箕郑父、先都,并让士縠、梁益耳率领中军。先克说:“狐、赵的功勋不可废弃。”晋侯听从了他的建议。先克夺取了蒯得在堇阴的土地。因此,箕郑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发动了叛乱。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文公八年(公元前619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

  1. 周襄王驾崩:周朝的天王周襄王在八月去世,这标志着周朝的一个重要时期的结束。
  2. 诸侯会盟:公子遂与晋国的赵盾在衡雍会盟,随后又与雒戎会盟,这表明鲁国在处理与其他诸侯国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3. 公孙敖的逃亡:公孙敖前往周朝吊丧,但未到达就逃奔到莒国,这可能与政治斗争或个人原因有关。
  4. 宋国的内乱:宋襄夫人借助戴氏族人的力量,杀了宋昭公的同党,导致大司马公子卬和司城荡意诸的逃亡,显示了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
  5. 晋国的内乱:晋侯在夷地的蒐猎中,因先克的建议导致箕郑父等人发动叛乱,这反映了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矛盾。

这段文字通过记载这些事件,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内部斗争以及权力更迭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