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文公七年
【经】
七年春,公伐邾。
三月甲戌,取须句。
遂城郚。
夏四月,宋公王臣卒。
宋人杀其大夫。
戊子,晋人及秦人战于令狐。
晋先蔑奔秦。
狄侵我西鄙。
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
冬,徐伐莒。
公孙敖如莒涖盟。
【传】
七年春,公伐邾,间晋难也。三月甲戌,取须句,寘文公子焉,非礼也。
夏四月,宋成公卒。于是公子成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乐豫为司马,鳞矔为司徒,公子荡为司城,华御事为司寇。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廕矣。葛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不听。穆、襄之族率国人以攻公,杀公孙固、公孙郑于公宫。六卿和公室,乐豫舍司马以让公子卬,昭公即位而葬。书曰:“宋人杀其大夫。”不称名,众也,且言非其罪也。
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晋,曰:“文公之入也无卫,故有吕、郤之难。”乃多与之徒卫。穆嬴日抱大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寘此?”出朝,则抱以適赵氏,顿首于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属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偪,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
箕郑居守。赵盾将中军,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军。先蔑将下军,先都佐之。步招御戎,戎津为右。及堇阴,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则宾也;不受,寇也。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逐寇如追逃,军之善政也。”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戊子,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己丑,先蔑奔秦,士会从之。
先蔑之使也,荀林父止之,曰:“夫人、大子犹在,而外求君,此必不行。子以疾辞,若何?不然将及。摄卿以往可也,何必子?同官为寮,吾尝同寮,敢不尽心乎!”弗听。为赋《板》之三章。又弗听。及亡,荀伯尽送其帑及其器用财贿于秦,曰:“为同寮故也。”
士会在秦三年,不见士伯。其人曰:“能亡人于国,不能见于此,焉用之?”士季曰:“吾与之同罪,非义之也,将何见焉?”及归,遂不见。
狄侵我西鄙,公使告于晋。赵宣子使因贾季问酆舒,且让之。酆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
秋八月,齐侯、宋公、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晋赵盾盟于扈,晋侯立故也。公后至,故不书所会。凡会诸侯,不书所会,后也。后至不书其国,辟不敏也。
穆伯娶于莒,曰戴己,生文伯,其娣声己生惠叔。戴己卒,又聘于莒,莒人以声己辞,则为襄仲聘焉。
冬,徐伐莒。莒人来请盟。穆伯如莒涖盟,且为仲逆。及鄢陵,登城见之,美,自为娶之。仲请攻之,公将许之。叔仲惠伯谏曰:“臣闻之,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寇犹及人,乱自及也。今臣作乱而君不禁,以启寇仇,若之何?”公止之,惠伯成之。使仲舍之,公孙敖反之,复为兄弟如初。从之。
晋郤缺言于赵宣子曰:“日卫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归之。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非威非怀,何以示德?无德何以主盟?子为正卿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穀,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无礼不乐,所由叛也。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盍使睦者歌吾子乎?”宣子说之。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七年春天,鲁文公攻打邾国。
三月甲戌日,攻占了须句。
随后在郚地筑城。
夏天四月,宋国的君主王臣去世。
宋国人杀死了他们的大夫。
戊子日,晋国人和秦国人在令狐交战。
晋国的先蔑逃奔到秦国。
狄人侵犯了我国的西部边境。
秋天八月,鲁文公与诸侯和晋国的大夫在扈地会盟。
冬天,徐国攻打莒国。
公孙敖前往莒国参加盟会。

【传】
七年春天,鲁文公攻打邾国,这是为了利用晋国的内乱。三月甲戌日,攻占了须句,并将文公的儿子安置在那里,这是不合礼制的。
夏天四月,宋成公去世。当时公子成担任右师,公孙友担任左师,乐豫担任司马,鳞矔担任司徒,公子荡担任司城,华御事担任司寇。宋昭公打算驱逐所有的公子,乐豫劝谏说:“不可以。公族是公室的枝叶,如果去除了枝叶,那么树根就没有遮蔽了。葛藟尚且能遮蔽其根,所以君子用它来比喻,何况是国君呢?这就是谚语所说的‘庇护了枝叶却放纵了斧头’。绝对不可以,请君主慎重考虑。用德行来亲近他们,他们都是您的股肱之臣,谁敢有二心?为什么要驱逐他们?”昭公不听。穆公和襄公的族人率领国人攻打昭公,在昭公的宫中杀死了公孙固和公孙郑。六卿调和了公室,乐豫放弃司马之位让给公子卬,昭公即位并举行了葬礼。史书记载:“宋人杀其大夫。”没有记载名字,是因为涉及的人很多,而且表明他们并没有罪。
秦康公送公子雍到晋国,说:“文公回国时没有护卫,所以有吕、郤之难。”于是给了公子雍很多护卫。穆嬴每天抱着太子在朝廷上哭泣,说:“先君有什么罪?他的继承人又有什么罪?舍弃嫡子不立而到外面寻求君主,你们将如何安置这个孩子?”出朝后,她抱着太子到赵家,向赵宣子叩头说:“先君把这个孩子托付给您,说:‘这个孩子有才,我就接受您的恩赐;如果无才,我就只会怨恨您。’现在先君虽然去世了,但他的话还在耳边,你们却要抛弃他,这是为什么?”赵宣子和诸位大夫都担心穆嬴,并且害怕被逼迫,于是背叛了先蔑,立了灵公,以抵御秦军。
箕郑留守。赵盾率领中军,先克辅佐他。荀林父辅佐上军。先蔑率领下军,先都辅佐他。步招驾驭战车,戎津为车右。到了堇阴,赵宣子说:“如果我们接受秦国,秦国就是宾客;如果不接受,就是敌人。既然不接受了,却还拖延军队,秦国会生出异心。先发制人,夺取敌人的心,这是军队的好计谋。驱逐敌人就像追赶逃兵,这是军队的好政策。”于是训练士兵,磨利兵器,喂饱马匹,准备好食物,秘密行军,夜晚出发。戊子日,在令狐击败了秦军,一直追到刳首。己丑日,先蔑逃奔到秦国,士会跟随他。
先蔑出使时,荀林父劝阻他说:“夫人和太子还在,却到外面寻求君主,这一定行不通。您以生病为由推辞,怎么样?不然会牵连到您。派个卿去就可以了,何必您亲自去?同官为僚,我曾经和您同僚,怎能不尽心呢?”先蔑不听。荀林父为他赋了《板》的第三章。先蔑还是不听。等到先蔑逃亡后,荀林父把他的家眷和财物全部送到秦国,说:“因为同僚的缘故。”
士会在秦国三年,没有见到士伯。他的随从说:“能在国家中让人逃亡,却不能在这里见到他,有什么用?”士会说:“我和他同罪,不是出于义气,为什么要见他?”等到回国后,他也没有去见士伯。
狄人侵犯了我国的西部边境,鲁文公派人向晋国报告。赵宣子派贾季去问酆舒,并且责备他。酆舒问贾季:“赵衰和赵盾谁更贤能?”贾季回答说:“赵衰是冬日之日,赵盾是夏日之日。”
秋天八月,齐侯、宋公、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与晋国的赵盾在扈地会盟,因为晋侯即位。鲁文公迟到了,所以没有记载他参加了会盟。凡是诸侯会盟,不记载参加的国家,是因为迟到。迟到不记载国家,是为了避免不敏。
穆伯娶了莒国的戴己,生了文伯,她的妹妹声己生了惠叔。戴己去世后,穆伯又向莒国求婚,莒国以声己为由推辞,于是为襄仲求婚。
冬天,徐国攻打莒国。莒国人来请求结盟。穆伯前往莒国参加盟会,并且为襄仲迎亲。到了鄢陵,登上城墙看到莒国女子,觉得她很美,于是自己娶了她。襄仲请求攻打穆伯,鲁文公准备答应。叔仲惠伯劝谏说:“我听说,内部发动战争是内乱,外部发动战争是外患,外患还能波及他人,内乱只会害了自己。现在臣子发动内乱而君主不制止,反而会引来外患,这该怎么办?”鲁文公停止了行动,惠伯促成了和解。让襄仲放弃,公孙敖归还了莒国女子,兄弟和好如初。鲁文公听从了。
晋国的郤缺对赵宣子说:“过去卫国不和睦,所以夺取了他们的土地,现在已经和睦了,可以归还给他们。背叛而不讨伐,如何显示威严?臣服而不安抚,如何显示恩德?既不威严又不恩德,如何显示德行?没有德行如何主持盟会?您作为正卿主持诸侯,却不致力于德行,该怎么办?《夏书》说:‘用美德来警戒,用威严来监督,用九歌来劝勉,不要让它败坏。’九功的德行都可以歌颂,称为九歌。六府、三事,称为九功。水、火、金、木、土、穀,称为六府。正德、利用、厚生,称为三事。按照道义行事,称为德礼。没有礼就没有乐,这就是背叛的原因。如果您的德行没有人歌颂,谁会来归附?何不让和睦的人歌颂您呢?”赵宣子听了很高兴。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鲁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内容包括鲁国攻打邾国、宋国内乱、晋国与秦国的战争、狄人侵犯鲁国、诸侯会盟、以及鲁国内部的婚姻纠纷等。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各国在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时的策略和手段。

  1. 鲁文公攻打邾国:鲁文公利用晋国的内乱,趁机攻打邾国,攻占了须句,并在郚地筑城,显示出鲁国在周边国家中的扩张意图。

  2. 宋国内乱:宋成公去世后,宋昭公试图驱逐其他公子,导致穆公和襄公的族人发动叛乱,杀死了一些大夫。最终六卿调和了公室,昭公即位。

  3. 晋国与秦国的战争:秦康公送公子雍到晋国,意图干涉晋国内政。晋国在赵宣子的领导下,秘密行军,击败了秦军,先蔑逃奔秦国。

  4. 狄人侵犯鲁国:狄人侵犯鲁国西部边境,鲁文公向晋国求援,显示出晋国在当时诸侯国中的领导地位。

  5. 诸侯会盟:齐侯、宋公、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与晋国的赵盾在扈地会盟,晋侯即位。鲁文公迟到,显示出他在诸侯中的尴尬地位。

  6. 鲁国内部的婚姻纠纷:穆伯娶了莒国的戴己,后来又自己娶了莒国女子,导致与襄仲的冲突。最终在叔仲惠伯的调解下,兄弟和好如初。

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各国在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时的策略和手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