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公·庄公二十三年
【经】
二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齐。
祭叔来聘。
夏,公如齐观社。
公至自齐。
荆人来聘。
公及齐侯遇于穀。
萧叔朝公。
秋,丹桓宫楹。
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
十有二月甲寅,公会齐侯,盟于扈。
【传】
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非是,君不举矣。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
晋桓、庄之族偪,献公患之。士[插图]曰:“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公曰:“尔试其事。”士[插图]与群公子谋,谮富子而去之。
秋,丹桓宫之楹。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二十三年春天,庄公从齐国回来。
祭叔来访问。
夏天,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社祭。
庄公从齐国回来。
荆国人来访问。
庄公和齐侯在穀地相遇。
萧叔来朝见庄公。
秋天,给桓宫的柱子涂上红色。
冬天十一月,曹伯射姑去世。
十二月甲寅日,庄公与齐侯在扈地会盟。
传:
二十三年夏天,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社祭,这是不合礼制的。曹刿劝谏说:“不可以这样做。礼是用来规范百姓的,所以会盟是为了教导上下之间的规则,节制财用,朝见是为了明确爵位的意义,遵循长幼的次序,征伐是为了讨伐那些不守规矩的人。诸侯有天子,天子有巡守,以此来熟悉这些制度。如果不是这样,君主就不会行动。君主的行动一定会被记录下来,如果记录下来的事情不合规矩,后代的人怎么看呢?”
晋国的桓公、庄公的家族势力很大,晋献公对此感到担忧。士[插图]说:“除掉富子,那么其他的公子就可以对付了。”献公说:“你去试试看。”士[插图]和其他公子商量,诬陷富子并把他除掉。
秋天,给桓宫的柱子涂上红色。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鲁庄公二十三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庄公的出行、外交活动以及晋国的内政。
庄公的出行和外交活动:
- 庄公在春天从齐国回来,夏天又去齐国观看社祭,这被认为是不合礼制的行为。曹刿劝谏庄公,强调礼制的重要性,认为君主的行为应该符合规矩,否则会被后人非议。
- 庄公与齐侯在穀地相遇,萧叔来朝见庄公,荆国人来访问,庄公与齐侯在扈地会盟,这些都是外交活动,显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互动。
- 庄公在春天从齐国回来,夏天又去齐国观看社祭,这被认为是不合礼制的行为。曹刿劝谏庄公,强调礼制的重要性,认为君主的行为应该符合规矩,否则会被后人非议。
晋国的内政:
- 晋国的桓公、庄公的家族势力很大,晋献公对此感到担忧。士[插图]建议除掉富子,以削弱其他公子的势力。献公同意了这个计划,最终富子被诬陷并除掉。
- 这一事件反映了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采取的手段。
- 晋国的桓公、庄公的家族势力很大,晋献公对此感到担忧。士[插图]建议除掉富子,以削弱其他公子的势力。献公同意了这个计划,最终富子被诬陷并除掉。
其他事件:
- 秋天,给桓宫的柱子涂上红色,这是一种装饰行为,可能是为了美化宫殿。
- 冬天,曹伯射姑去世,这是一个诸侯国的君主去世,可能会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影响。
- 秋天,给桓宫的柱子涂上红色,这是一种装饰行为,可能是为了美化宫殿。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庄公的出行、外交活动以及晋国的内政,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