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宣公十三年
【经】
十有三年春,齐师伐莒。
夏,楚子伐宋。
秋,螽。
冬,晋杀其大夫先縠。
【传】
十三年春,齐师伐莒,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
夏,楚子伐宋,以其救萧也。君子曰:“清丘之盟,唯宋可以免焉。”
秋,赤狄伐晋,及清,先縠召之也。
冬,晋人讨邲之败,与清之师,归罪于先縠而杀之,尽灭其族。君子曰:“恶之来也,己则取之,其先縠之谓乎。”
清丘之盟,晋以卫之救陈也讨焉。使人弗去,曰:“罪无所归,将加而师。”孔达曰:“苟利社稷,请以我说。罪我之由。我则为政而亢大国之讨,将以谁任?我则死之。”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十三年春季,齐国的军队攻打莒国。
夏季,楚国的君主攻打宋国。
秋季,发生了蝗灾。
冬季,晋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先縠。
传文:
十三年春季,齐国的军队攻打莒国,因为莒国依赖晋国而不侍奉齐国。
夏季,楚国的君主攻打宋国,因为宋国救援了萧国。君子说:“清丘的盟约,只有宋国可以免于责难。”
秋季,赤狄攻打晋国,到达清地,这是先縠召来的。
冬季,晋国人追究邲之战的失败和清地之战的责任,归罪于先縠并杀了他,还灭了他的家族。君子说:“恶果的到来,是自己招来的,这说的就是先縠吧。”
清丘之盟,晋国因为卫国救援陈国而责备他们。派去的人不离开,说:“如果没有人承担罪责,我们将加兵于你们。”孔达说:“如果对国家有利,请用我来解释。罪责由我来承担。我是执政者,面对大国的责备,还能推给谁呢?我将为此而死。”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鲁宣公十三年(公元前596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和相关的政治、军事动态。
齐师伐莒:齐国攻打莒国,原因在于莒国依赖晋国而不侍奉齐国,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楚子伐宋:楚国攻打宋国,因为宋国救援了萧国。君子评论说,根据清丘之盟,只有宋国可以免于责难,这表明宋国在外交上有所依据。
螽:蝗灾的发生,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晋杀其大夫先縠:晋国追究邲之战和清地之战的责任,归罪于先縠并杀了他,还灭了他的家族。君子评论说,这是先縠自己招来的恶果。
清丘之盟:晋国责备卫国救援陈国,孔达表示愿意承担罪责,表现出他的忠诚和责任感。
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通过“君子曰”等形式,对事件进行了道德和伦理上的评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