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哀公十年
【经】
十年春,王二月。
邾子益来奔。
公会吴伐齐。
三月戊戌,齐侯阳生卒。
夏,宋人伐郑。
晋赵鞅帅师侵齐。
五月公至自伐齐。
葬齐悼公。
卫公孟彄自齐归于卫。
薛伯夷卒。
秋,葬薛惠公。
冬,楚公子结帅师伐陈。
吴救陈。
【传】
十年春,邾隐公来奔,齐甥也,故遂奔齐。
公会吴子、邾子、郯子伐齐南鄙,师于鄎。齐人弑悼公,赴于师。吴子三日哭于军门之外。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
夏,赵鞅帅师伐齐,大夫请卜之。赵孟曰:“吾卜于此起兵,事不再令,卜不袭吉,行也。”于是乎取犁及辕,毁高唐之郭,侵及赖而还。
秋,吴子使来复儆师。
冬,楚子期伐陈。吴延州来季子救陈,谓子期曰:“二君不务德,而力争诸侯,民何罪焉?我请退,以为子名,务德而安民。”乃还。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十年春季,周王二月。
邾国的君主益逃亡到鲁国。
鲁哀公会合吴国攻打齐国。
三月戊戌日,齐国的君主阳生去世。
夏季,宋国攻打郑国。
晋国的赵鞅率领军队入侵齐国。
五月,鲁哀公从攻打齐国的战役中返回。
安葬齐悼公。
卫国的公孟彄从齐国回到卫国。
薛国的君主夷去世。
秋季,安葬薛惠公。
冬季,楚国的公子结率领军队攻打陈国。
吴国救援陈国。

传文:
十年春季,邾隐公逃亡到鲁国,因为他是齐国的外甥,所以最终逃到了齐国。
鲁哀公会合吴国的君主、邾国的君主、郯国的君主一起攻打齐国的南部边境,军队驻扎在鄎地。齐国人杀了悼公,向军队报告。吴国的君主在军门外哭了三天。徐承率领水军,打算从海上进入齐国,齐国人打败了他们,吴国的军队于是撤退。
夏季,赵鞅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大夫们请求占卜。赵孟说:“我在这里占卜起兵,事情不再请示,占卜不会重复吉兆,行动吧。”于是攻取了犁地和辕地,摧毁了高唐的外城,入侵到赖地然后返回。
秋季,吴国的君主派使者来再次警告军队。
冬季,楚国的子期攻打陈国。吴国的延州来季子救援陈国,对子期说:“两位君主不致力于德行,而争相争夺诸侯,百姓有什么罪过呢?我请求撤退,以成全你的名声,致力于德行而安抚百姓。”于是撤退。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左传》中哀公十年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以下是逐条解释:

  1. 邾子益来奔:邾国的君主益逃亡到鲁国,可能是因为内部政治斗争或外部压力。
  2. 公会吴伐齐:鲁哀公与吴国联合攻打齐国,显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联盟关系。
  3. 齐侯阳生卒:齐国的君主阳生去世,可能引发了齐国内部的权力斗争。
  4. 宋人伐郑:宋国攻打郑国,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
  5. 晋赵鞅帅师侵齐:晋国的赵鞅率领军队入侵齐国,显示了晋国对周边国家的军事影响力。
  6. 五月公至自伐齐:鲁哀公从攻打齐国的战役中返回,可能意味着战役的结束或阶段性胜利。
  7. 葬齐悼公:安葬齐悼公,表明齐国内部权力更迭的完成。
  8. 卫公孟彄自齐归于卫:卫国的公孟彄从齐国回到卫国,可能意味着他在齐国的使命完成或政治局势的变化。
  9. 薛伯夷卒:薛国的君主夷去世,可能引发薛国内部的权力斗争。
  10. 葬薛惠公:安葬薛惠公,表明薛国内部权力更迭的完成。
  11. 楚公子结帅师伐陈:楚国的公子结率领军队攻打陈国,反映了楚国对周边国家的军事扩张。
  12. 吴救陈:吴国救援陈国,显示了吴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军事影响力。

传文部分则详细描述了这些事件的具体过程,包括邾隐公逃亡的原因、鲁哀公与吴国等联合攻打齐国的过程、赵鞅攻打齐国的决策过程、吴国救援陈国的对话等。这些细节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军事行动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