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哀公十九年
【传】
十九年春,越人侵楚,以误吴也。夏,楚公子庆、公孙宽追越师至冥,不及,乃还。
秋,楚沈诸梁伐东夷,三夷男女及楚师盟于敖。
冬,叔青如京师,敬王崩故也。
注释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哀公十九年的记载,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和解释:
翻译:
十九年春天,越国入侵楚国,目的是为了误导吴国。夏天,楚国的公子庆和公孙宽率军追击越军,一直追到冥地,但没有追上,于是撤军返回。
秋天,楚国的沈诸梁率军讨伐东夷,三夷的男女与楚军在敖地结盟。
冬天,叔青前往京师,是因为周敬王去世的缘故。
解释:
越人侵楚,以误吴也:
越国入侵楚国,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攻打楚国,而是为了制造假象,误导吴国。越国可能希望通过这一行动,让吴国误以为越国在楚国方向有军事行动,从而分散吴国的注意力或削弱其防备。楚公子庆、公孙宽追越师至冥,不及,乃还:
楚国的公子庆和公孙宽率军追击越军,但未能追上,最终撤军返回。这表明越军的行动可能较为迅速,或者楚国未能及时掌握越军的动向。楚沈诸梁伐东夷,三夷男女及楚师盟于敖:
楚国的沈诸梁率军讨伐东夷,三夷的男女与楚军在敖地结盟。这里的“三夷”可能指东夷的三个部落或族群。楚国的这次军事行动可能旨在巩固对东夷地区的控制,并通过结盟的方式稳定边疆。叔青如京师,敬王崩故也:
叔青前往京师(周朝的都城),是因为周敬王去世。叔青可能是代表鲁国前往京师吊唁或参加周王的葬礼,体现了当时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尊重和礼仪关系。
总结:
这段记载主要描述了哀公十九年发生的几件重要事件,包括越国对楚国的侵扰、楚国对越军的追击、楚国对东夷的讨伐以及叔青前往京师吊唁周敬王。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楚国在南方地区的军事扩张和对周王室的礼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