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哀公九年
【经】
九年春,王二月,葬杞僖公。
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
夏,楚人伐陈。
秋,宋公伐郑。
冬,十月。
【传】
九年春,齐侯使公孟绰辞师于吴。吴子曰:“昔岁寡人闻命,今又革之,不知所从,将进受命于君。”
郑武子賸之嬖许瑕求邑,无以与之。请外取,许之。故围宋雍丘。宋皇瑗围郑师,每日迁舍,垒合,郑师哭。子姚救之,大败。二月甲戌,宋取郑师于雍丘,使有能者无死,以郏张与郑罗归。
夏,楚人伐陈,陈即吴故也。
宋公伐郑。
秋,吴城邗沟,通江、淮。
晋赵鞅卜救郑,遇水適火,占诸史赵、史墨、史龟。史龟曰:“是谓沈阳,可以兴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伐齐则可,敌宋不吉。”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敌,不可干也。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水胜火,伐姜则可。”史赵曰:“是谓如川之满,不可游也。郑方有罪,不可救也。救郑则不吉,不知其他。”阳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焉?”乃止。
冬,吴子使来儆师伐齐。
注释
白话文翻译
九年春,周王二月,杞国为僖公举行葬礼。
宋国的皇瑗率领军队在雍丘击败了郑国的军队。
夏天,楚国攻打陈国。
秋天,宋国攻打郑国。
冬天,十月。
传文部分:
九年春天,齐侯派公孟绰去吴国辞谢出兵。吴子说:“去年我听到了命令,现在又改变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只好前去接受君王的命令。”
郑国的武子賸的宠臣许瑕请求封邑,但武子賸没有土地可以给他。许瑕请求从外面夺取土地,武子賸同意了。于是郑国包围了宋国的雍丘。宋国的皇瑗包围了郑国的军队,每天迁移营地,等到营垒合围时,郑国的军队哭了。子姚去救援,结果大败。二月甲戌日,宋国在雍丘击败了郑国的军队,让有能力的人不死,把郏张和郑罗带回了宋国。
夏天,楚国攻打陈国,因为陈国亲近吴国。
宋国攻打郑国。
秋天,吴国修筑邗沟,连通了长江和淮河。
晋国的赵鞅占卜是否要救援郑国,占卜结果遇到“水適火”,于是请教史赵、史墨、史龟。史龟说:“这叫做‘沈阳’,可以出兵。有利于攻打姜姓国家,不利于攻打子姓国家。攻打齐国可以,攻打宋国不吉利。”史墨说:“‘盈’是水的名字,‘子’是水的位置。名字和位置相冲突,不可冒犯。炎帝是火师,姜姓是他的后代。水能胜火,攻打姜姓国家可以。”史赵说:“这叫做‘如川之满’,不可游泳。郑国现在有罪,不可救援。救援郑国不吉利,不知道其他情况。”阳虎用《周易》占卜,得到《泰》卦变为《需》卦,说:“宋国现在吉利,不可与之为敌。微子启是帝乙的长子。宋国和郑国是甥舅关系。祉是福禄。如果帝乙的长子嫁妹,而有吉禄,我们怎么能得到吉利呢?”于是停止了救援。
冬天,吴子派人来警告晋国出兵攻打齐国。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活动。以下是各部分的解释:
经部分:简要记录了哀公九年各个月份发生的重要事件,如杞国为僖公举行葬礼、宋国击败郑国、楚国攻打陈国等。
传部分:
- 齐侯辞谢吴国出兵:齐侯派公孟绰去吴国辞谢出兵,吴子表示困惑,但决定接受君王的命令。
- 郑国与宋国的战争:郑国的许瑕请求封邑,郑国决定从外面夺取土地,于是包围了宋国的雍丘。宋国的皇瑗包围了郑国的军队,最终击败了郑国,并带回了一些有能力的将领。
- 楚国攻打陈国:楚国攻打陈国,因为陈国亲近吴国。
- 吴国修筑邗沟:吴国修筑邗沟,连通了长江和淮河,这是吴国在水利工程上的重要举措。
- 晋国占卜是否救援郑国:晋国的赵鞅占卜是否要救援郑国,史赵、史墨、史龟和阳虎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最终决定不救援郑国。
- 吴国警告晋国出兵攻打齐国:吴子派人来警告晋国出兵攻打齐国,显示出吴国在春秋时期的强大影响力。
- 齐侯辞谢吴国出兵:齐侯派公孟绰去吴国辞谢出兵,吴子表示困惑,但决定接受君王的命令。
这段古文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占卜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