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僖公十一年
【经】
十有一年春,晋杀其大夫丕郑父。
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穀。
秋八月,大雩。
冬,楚人伐黄。
【传】
十一年春,晋侯使以丕郑之乱来告。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受玉惰。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夏,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以救周。
秋,晋侯平戎于王。黄人不归楚贡。
冬,楚人伐黄。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僖公十一年春天,晋国杀了他们的大夫丕郑父。
夏天,僖公和夫人姜氏在阳穀与齐侯会面。
秋天八月,举行了大雩(求雨的祭祀)。
冬天,楚国人攻打黄国。

【传】
僖公十一年春天,晋侯派人来报告丕郑之乱的事情。周天王派召武公和内史过去赐给晋侯任命。晋侯在接受玉器时显得很怠慢。内史过回去后,告诉周天王说:“晋侯恐怕不会有后代了。天王赐给他任命,而他却怠慢地接受瑞玉,这是自己先放弃了,怎么会有后继者呢?礼,是国家的根本。敬,是礼的载体。不敬则礼无法实行,礼无法实行则上下混乱,怎么能够长久呢?”

夏天,扬拒、泉皋、伊雒等地的戎族一起攻打京师,进入王城,焚烧了东门。这是王子带召他们来的。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戎族以救援周朝。

秋天,晋侯与戎族达成和解。黄国人不向楚国进贡。

冬天,楚国人攻打黄国。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僖公十一年(公元前649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晋国的大夫丕郑父被杀、僖公与齐侯的会面、大雩祭祀、楚国攻打黄国等。此外,还详细描述了晋侯在接受周天王赐命时的怠慢行为,以及内史过对此的批评,认为晋侯不敬礼,可能会导致国家混乱,无法长久。

【传】部分还提到了扬拒、泉皋、伊雒等地的戎族攻打京师,焚烧东门的事件,以及秦国和晋国出兵救援周朝的情况。最后,晋侯与戎族达成和解,黄国人不向楚国进贡,楚国因此攻打黄国。

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通过内史过的评论,强调了礼和敬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