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僖公三十年
【经】
三十年春,王正月。
夏,狄侵齐。
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
卫侯郑归于卫。
晋人、秦人围郑。
介人侵萧。
冬,天王使周公来聘。
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传】
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狄间晋之有郑虞也。
夏,狄侵齐。
晋侯使医衍酖卫侯。甯俞货医,使薄其酖,不死。公为之请,纳玉于王与晋侯,皆十瑴。王许之。
秋,乃释卫侯。卫侯使赂周歂、冶廑,曰:“苟能纳我,吾使尔为卿。”周、冶杀元咺及子適、子仪。公入祀先君。周、冶既服将命,周歂先入,及门,遇疾而死。冶廑辞卿。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冬,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歜、白、黑、形盐。辞曰:“国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则有备物之飨,以象其德。荐五味,羞嘉穀,盐虎形,以献其功。吾何以堪之?”
东门襄仲将聘于周,遂初聘于晋。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僖公三十年

  • 三十年春,周王正月。
  • 夏天,狄人入侵齐国。
  • 秋天,卫国杀了其大夫元咺和公子瑕。
  • 卫侯郑回到卫国。
  • 晋国和秦国围攻郑国。
  • 介人入侵萧国。
  • 冬天,周王派周公来聘问。
  • 公子遂前往京师,随后又去了晋国。

  • 三十年春,晋国入侵郑国,试探其是否可攻。狄人趁晋国忙于郑国之际,入侵齐国。
  • 夏天,狄人入侵齐国。
  • 晋侯派医生衍用毒酒害卫侯。甯俞贿赂医生,让毒酒变淡,卫侯未死。卫侯为此请求,向周王和晋侯献上十对玉璧。周王答应了。
  • 秋天,卫侯被释放。卫侯贿赂周歂和冶廑,说:“如果你们能让我回国,我让你们做卿。”周、冶杀了元咺和子適、子仪。卫侯回国祭祀先君。周、冶穿上礼服准备接受任命,周歂先进入,到门口时突然病死。冶廑辞去了卿位。
  • 九月甲午,晋侯和秦伯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危急了,如果让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军必定撤退。”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就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伯说:“我没能早用你,现在危急才求你,这是我的过错。但郑国灭亡,对你也不利。”烛之武答应了,夜里用绳子从城墙上吊下去,见到秦伯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利,那就不麻烦您了。越过别国来占领远方的土地,您知道这很难,何必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邻国的强大,就是您的削弱。如果放过郑国,让它做东道主,您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提供物资,对您也没有害处。而且您曾对晋君有恩,答应给他焦、瑕两地,但他早上渡河,晚上就设防,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它东边占领了郑国,又想向西扩张,如果不削弱秦国,它从哪里获取土地?削弱秦国来增强晋国,请您三思。”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扬孙驻守郑国,然后撤军。
  • 子犯请求追击秦军。晋侯说:“不行。没有秦君的帮助,我们达不到今天的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去伤害他,不仁。失去盟友,不明智。用混乱代替整齐,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也撤军了。
  • 当初,郑国公子兰逃到晋国,跟随晋侯。晋国攻打郑国时,公子兰请求不要参与围攻郑国。晋侯答应了,让他待在东边。郑国的石甲父和侯宣多迎立公子兰为太子,以求与晋国和解,晋国答应了。
  • 冬天,周王派周公阅来聘问,宴会上有昌歜、白、黑、形盐等食物。周公阅推辞说:“国君,文德足以昭示,武德足以威慑,因此有这些丰盛的食物,象征他的德行。献上五味,进献嘉穀,盐做成虎形,以表现他的功绩。我怎么敢当?”
  • 东门襄仲将去周国聘问,随后又去了晋国。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僖公三十年发生的几件大事:

  1. 晋国与秦国的关系:晋国和秦国原本是盟友,但在围攻郑国时,秦伯被烛之武说服,与郑国结盟并撤军,导致晋国和秦国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

  2. 烛之武的外交智慧:烛之武通过巧妙的言辞,分析了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成功说服秦伯撤军,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才能。

  3. 卫国的内乱:卫国内部发生了权力斗争,卫侯郑通过贿赂和谋杀手段回国复位,但最终周歂和冶廑的结局显示了权力的无常和残酷。

  4. 周王的聘问:周王派周公阅来聘问,体现了周王对各诸侯国的重视,同时也展示了周王的德行和威严。

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通过人物的言行,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外交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