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娄章句下·第三节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君主把臣子当作自己的手足,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当作自己的腹心;如果君主把臣子当作犬马,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当作普通人;如果君主把臣子当作尘土和草芥,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当作仇敌。”
齐宣王问:“按照礼制,臣子为旧君服丧,要怎样做才能让臣子愿意为君主服丧呢?”
孟子回答说:“如果君主能采纳臣子的谏言,并且将恩惠施予百姓;如果臣子因为某种原因离开,君主会派人护送他出境,并且在他前往的地方提前为他安排好一切;即使臣子离开三年不回来,君主也不会收回他的田地和房产。这样的君主才算是做到了‘三有礼’。这样,臣子才会愿意为他服丧。而现在的情况是,臣子进谏不被采纳,建议不被听从;君主的恩惠没有施予百姓;臣子因为某种原因离开,君主反而会抓捕他,甚至在他前往的地方给他制造麻烦;臣子离开的当天,君主就收回了他的田地和房产。这样的君主,臣子只会把他当作仇敌。仇敌有什么可服丧的呢?”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讨论的是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这种关系。孟子通过对比不同的君主对待臣子的态度,阐述了臣子对君主的回应方式。他强调,君主如果善待臣子,臣子也会以忠诚和尊重回报;如果君主轻视甚至虐待臣子,臣子则会把君主当作仇敌。
孟子进一步解释了“三有礼”的概念,即君主在三个方面表现出对臣子的尊重和关怀:采纳谏言、施惠于民、妥善处理臣子的离开。只有这样的君主,臣子才会愿意为他服丧。反之,如果君主不尊重臣子,甚至在他们离开时加以迫害,臣子只会把君主当作仇敌,自然不会为他服丧。
这段文字体现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理想化理解,强调君主应当以德治国,尊重臣子,才能获得臣子的忠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