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娄章句下·第三十节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
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公都子问孟子:“匡章,全国的人都认为他不孝。老师您却与他交往,并且还对他以礼相待,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世俗认为不孝的行为有五种:四肢懒惰,不顾父母的供养,这是第一种不孝;沉迷于赌博和饮酒,不顾父母的供养,这是第二种不孝;贪图财物,偏袒妻子儿女,不顾父母的供养,这是第三种不孝;放纵耳目之欲,使父母蒙羞,这是第四种不孝;好勇斗狠,危及父母的安全,这是第五种不孝。匡章有这五种行为中的哪一种吗?
“匡章是因为与父亲之间因为责善而不和。责善,是朋友之间的行为;父子之间责善,是最伤害亲情的。
“匡章难道不想有妻子儿女的家庭吗?因为他得罪了父亲,无法亲近。他休了妻子,赶走了儿子,终身不再抚养他们。他这样做的用意是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是更大的罪过,这就是匡章的处境。”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讨论了孝道和人际关系的问题。公都子提到匡章被全国人认为不孝,但孟子却与他交往并以礼相待,这让公都子感到困惑。孟子首先列举了世俗认为的五种不孝行为,然后指出匡章并不符合这些行为中的任何一种。

孟子进一步解释说,匡章与父亲之间的问题是因为“责善”,即因为追求善行而产生的冲突。孟子认为,责善本是朋友之间的事情,父子之间责善会严重伤害亲情。匡章因为与父亲不和,无法亲近家庭,甚至休妻逐子,终身不再抚养他们。他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是更大的罪过。

孟子通过这段对话,表达了对匡章的理解和同情,认为他的行为并非出于不孝,而是因为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孟子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家庭关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