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章句下·第六节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释:这段古文是孟子与戴不胜的对话,孟子通过比喻来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如何使君王向善。以下是这段古文的翻译和解释:
翻译: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向善吗?我明确地告诉你。如果有一个楚国的大夫在这里,希望他的儿子学会齐国的语言,那么他是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
戴不胜回答说:“让齐国人教他。”
孟子说:“如果一个齐国人教他,而周围的楚国人都在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求他学会齐国的语言,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如果把他带到齐国的庄岳之间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求他保留楚国的语言,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善士,让他住在君王的身边。如果在君王身边的人,无论长幼尊卑,都是薛居州这样的人,君王还能与谁做不善的事呢?如果在君王身边的人,无论长幼尊卑,都不是薛居州这样的人,君王还能与谁做善事呢?一个薛居州,怎么能改变宋王呢?”
解释:
孟子通过这个比喻,强调了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品德的影响。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改变或提升自己,仅仅依靠个别人的教导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来支持。在君王的例子中,孟子指出,如果君王身边的人都是像薛居州这样的善士,那么君王自然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倾向于做善事;反之,如果君王身边的人都是不善之人,那么君王也很难做出善事。
孟子的观点是,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或品德,需要改变他所处的环境,而不仅仅是依靠个别人的努力。这个观点对于教育和政治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强调了整体环境对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