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章句上·第二节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 白话文翻译:

滕定公去世了。世子对然友说:“以前孟子曾在宋国与我交谈,我一直铭记在心。现在不幸遭遇丧事,我想让你去请教孟子,然后再安排丧事。”然友于是前往邹国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这很好啊!亲人去世,正是尽孝的时候。曾子说过:‘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去世后,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这才算是孝。’关于诸侯的礼仪,我虽然没有专门学习过,但我曾听说过。三年的丧期,穿粗布衣服,吃粥食,从天子到平民,三代都是这样做的。”然友回去后,世子决定实行三年的丧期。

然而,父兄和百官都不愿意,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先君没有这样做过,我们的先君也没有这样做过,到了你这里却要改变,这是不行的。而且古书上说:‘丧葬祭祀要遵循先祖的规矩。’我们是有依据的。”

世子对然友说:“我以前没有好好学习,喜欢骑马练剑。现在父兄和百官都不支持我,我担心他们不能尽心办好丧事,你再去请教孟子。”然友又去邹国问孟子。

孟子说:“是的,不能向别人求助。孔子说过:‘君主去世,要听从冢宰的安排。喝粥,面色要显得非常悲伤。即位时要哭泣,百官和下属没有不哀伤的,因为君主是他们的榜样。’上位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一定会更加效仿。‘君子的德行就像风,小人的德行就像草,风吹草动。’这一切都在于世子。”然友回去复命。

世子说:“是的,这确实在于我。”于是他在庐舍中居住了五个月,没有发布任何命令。百官和族人都说他懂得礼仪。到了下葬的时候,四方的人都来观看,世子的面色悲伤,哭泣哀痛,前来吊唁的人都非常满意。

解释:

这段古文讲述了滕定公去世后,世子如何遵循孟子的教导,坚持三年的丧期,尽管面临父兄和百官的反对。孟子引用了曾子和孔子的话,强调了孝道和礼仪的重要性,指出上位者的行为会影响下面的人。世子最终坚持了自己的决定,表现出对父亲的孝心和对自己职责的认真态度,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和赞扬。这段文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孝道和礼仪的重视,以及领导者应以身作则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