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使毕战问井地。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注释:### 白话文翻译: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回答说:“百姓的事情是不能拖延的。《诗经》上说:‘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搓绳索;赶紧修理房屋,准备播种百谷。’百姓的生活之道是:有固定产业的人才有稳定的心态,没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没有稳定的心态。如果没有稳定的心态,就会放纵自己,做出各种邪恶的事情。等到他们犯了罪,再去惩罚他们,这就是在陷害百姓。哪有仁德的人执政,却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礼待臣下,向百姓征税要有节制。阳虎曾说:‘追求财富就不能讲仁德,讲仁德就不能追求财富。’夏朝时,百姓耕种五十亩地,向国家缴纳贡赋;商朝时,百姓耕种七十亩地,向国家提供劳役;周朝时,百姓耕种一百亩地,实行‘彻法’,其实都是收取十分之一的税。‘彻法’就是彻底征税,‘助法’就是借助劳役。龙子曾说:‘治理土地最好的方法是助法,最差的方法是贡法。贡法是根据几年的平均产量来确定税额。丰收年份,粮食多得浪费,多收税也不显得苛刻;灾荒年份,即使施肥也收成不好,却仍然要按定额收税。作为百姓的父母官,让百姓整年辛勤劳作,却连自己的父母都养不起,还要借债来补足税额,导致老人和孩子饿死在沟壑中,这哪里是在做百姓的父母官呢?’世袭的俸禄制度,滕国已经实行了。《诗经》上说:‘雨水滋润公田,也滋润我的私田。’只有助法才有公田。由此可见,即使是周朝也实行助法。设立庠、序、学、校来教育百姓:庠是培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射箭的意思。夏朝称‘校’,商朝称‘序’,周朝称‘庠’,三代的学校都是为了阐明人伦道德。人伦道德在上位者中得以明确,百姓在下位者中就会亲近。如果有王者兴起,一定会来效法这些做法,这就是王者的老师。《诗经》上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它的天命是新的。’这是指周文王。你努力实行这些,也能让你的国家焕然一新。”于是滕文公派毕战去请教井田制。

孟子对毕战说:“你的国君将要实行仁政,选择你来问井田制,你一定要努力!仁政必须从划定土地界限开始。土地界限不明确,井田制就无法公平,谷物俸禄也就无法公平。所以,暴君和贪官一定会破坏土地界限。土地界限一旦明确,分配田地和制定俸禄就可以顺利进行了。滕国的土地虽然狭小,但也要有君子和野人。没有君子就无法治理野人,没有野人就无法养活君子。建议在郊野实行九分之一的助法,在国都实行十分之一的赋税。卿以下的官员必须有圭田,圭田五十亩。其他男子每人二十五亩。百姓死后或迁移时,不得离开本乡,乡里的田地按照井田制分配。百姓之间要互相帮助,守望相助,生病时互相扶持,这样百姓就会和睦相处。每方里划分为一块井田,每块井田九百亩,中间是公田。八家各有一百亩私田,共同耕种公田。公田的事情完成后,才能处理私田的事情,以此来区分野人和君子。这是井田制的大致内容。至于具体的调整和完善,就要靠你和国君了。”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孟子向滕文公提出的治国理念,特别是关于如何通过合理的土地制度和教育来治理国家。孟子强调,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关心百姓的生活,确保他们有稳定的产业,从而保持稳定的心态。他提倡实行“助法”和“井田制”,认为这些制度能够公平地分配土地和税收,避免百姓因贫困而犯罪。同时,孟子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设立学校来教导百姓人伦道德,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最后,孟子指出,仁政的实行需要从划定土地界限开始,确保土地分配和税收制度的公平性。

这段古文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统治者应以民为本,通过合理的制度和教育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