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章句上·第一节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注释:### 白话文翻译:
滕文公作为世子,准备前往楚国,途中经过宋国,便去拜见孟子。孟子向他讲述了人性本善的道理,并且总是引用尧舜的言行作为例子。
世子从楚国返回后,再次去见孟子。孟子说:“世子对我的话有所怀疑吗?其实道理只有一个而已。成覸曾经对齐景公说:‘他是男子汉,我也是男子汉,我为什么要怕他呢?’颜渊也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努力去做,也能像他一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滕国,虽然地方不大,只有五十里左右,但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国家。《书经》上说:‘如果药物不能让人感到晕眩,那么疾病就不会痊愈。’”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滕文公(当时还是世子)的两次会面。孟子在第一次见面时,向世子阐述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以尧舜为榜样,强调人们可以通过努力达到圣人的境界。世子对此可能有所怀疑,因此在从楚国返回后,再次拜访孟子。
孟子在第二次见面时,引用了成覸、颜渊和公明仪的话,进一步强调了一个道理: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或事,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孟子用这些例子来说明,滕国虽然地方不大,但只要努力,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国家。最后,孟子引用《书经》中的话,比喻治理国家就像治病一样,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问题就无法解决。
这段文字体现了孟子的性善论和积极进取的思想,强调个人努力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