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下·第十节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注释:### 白话文翻译
齐国攻打燕国,取得了胜利。齐宣王问孟子:“有人劝我不要夺取燕国,也有人劝我夺取。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仅仅用了五十天就攻下了,这绝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如果不夺取燕国,恐怕会遭受天谴。如果夺取燕国,您觉得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如果夺取燕国能使燕国百姓高兴,那就夺取。古代有人这样做过,周武王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夺取燕国会使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夺取。古代也有人这样做过,周文王就是其中之一。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百姓用竹篮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的军队,难道还有别的原因吗?他们只是想逃避水深火热的生活。如果水更深、火更热,他们也就只能继续忍受了。”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齐国攻打燕国后,齐宣王面临是否夺取燕国的抉择,并向孟子请教。孟子通过对比周武王和周文王的行为,提出了一个原则:是否夺取一个国家,应以该国百姓的意愿为准。如果百姓欢迎,则可以夺取;如果百姓不欢迎,则不应夺取。
孟子进一步解释说,燕国百姓之所以欢迎齐军,是因为他们想逃避原有的苦难生活。如果齐国的统治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反而使他们陷入更深的困境,那么他们最终还是会反抗。
这段对话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的行为应以百姓的福祉为出发点,而非单纯追求权力扩张。同时,孟子也提醒统治者,夺取他国后,必须确保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否则即使一时成功,最终也难以维持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