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四节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注释:### 白话文翻译:
滕文公问孟子:“齐国人将要修筑薛城,我感到非常害怕。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侵犯他,于是他离开邠地,迁居到岐山脚下。这并不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迫不得已。如果能够行善,后世子孙中必定会有称王的人。君子创立基业,传承下去,是为了让后人能够继承。至于能否成功,那是天意。您对齐国人又能怎么办呢?只要尽力行善就可以了。”
解释:
这段对话发生在滕文公与孟子之间。滕文公因为齐国人要修筑薛城而感到恐惧,担心这会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孟子通过讲述周太王(即周文王的祖父)的历史来回答滕文公的问题。
周太王迁居的故事:周太王原本居住在邠地,但因为狄人的侵犯,他不得不离开邠地,迁居到岐山脚下。这并不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迫于形势。孟子通过这个故事说明,有时候面对外部的威胁,迁居或改变策略是不得已的选择。
行善的重要性:孟子强调,如果能够行善,后世子孙中必定会有称王的人。这意味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并不完全依赖于外在的防御或扩张,而是取决于内在的道德和善政。
创业垂统:君子创立基业,传承下去,是为了让后人能够继承。这是指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有良好的制度和道德传承,而不仅仅是依靠一时的武力或策略。
天意与人为:孟子认为,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天意,但作为君主,应该尽力行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总结:
孟子通过周太王的故事告诉滕文公,面对外部的威胁,应该尽力行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过分担忧或恐惧。国家的长治久安依赖于内在的道德和善政,而不是仅仅依靠外在的防御或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