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节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注释:白话文翻译:

滕文公问孟子:“滕国是一个小国,竭尽全力去侍奉大国,但仍然无法避免被侵扰的命运。应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从前,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居住在邠地,狄人前来侵犯。太王用皮币去讨好他们,但没有效果;用犬马去讨好他们,也没有效果;用珠玉去讨好他们,还是没有效果。于是,太王召集了邠地的长老们,对他们说:‘狄人所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我听说过:君子不会用养育人民的东西去害人民。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君主呢?我将离开这里。’于是,太王离开了邠地,翻越梁山,在岐山脚下建立了新的都城。邠地的人民说:‘太王是仁德之人,我们不能失去他。’于是,跟随太王的人像赶集一样多。也有人说:‘这是我们世代守护的土地,不是我们个人能决定的。我们宁愿死在这里,也不愿离开。’君主请您在这两种选择中做出决定。”

解释:

这段对话发生在滕文公与孟子之间,滕文公向孟子请教如何应对大国对小国的侵扰。孟子通过讲述太王(周文王的祖父)的故事,提出了两种应对策略:

  1. 离开故土,另寻安居之地:太王在面对狄人侵犯时,选择了离开邠地,带着人民迁移到岐山脚下,重新建立家园。这种做法体现了太王的仁德,他宁愿放弃土地,也不愿意让人民受到伤害。邠地的人民因为太王的仁德,纷纷跟随他,像赶集一样踊跃。

  2. 坚守故土,誓死不离开:另一种选择是坚守故土,即使面临危险,也不愿意离开。这种做法体现了对土地的忠诚和守护,认为土地是世代相传的,不能轻易放弃。

孟子通过这个故事,向滕文公提出了两种应对大国侵扰的策略:一种是像太王一样,带着人民迁移,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利益;另一种是坚守故土,誓死不离开。孟子并没有直接告诉滕文公应该选择哪一种,而是让他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

这段对话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即君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仁德是治国之本。同时,孟子也强调了在面对困境时,君主应当有智慧和勇气,做出符合道义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