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节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释:### 白话文翻译:
邹国和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保护他们而死的。如果我要惩罚这些百姓,那人数太多,无法全部处罚;如果不惩罚,又看着他们的长官被杀而不去救援,这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在灾荒和饥荒的年头,您的百姓中老弱病残者饿死在沟壑之中,壮年人则四处逃散,这样的百姓有几千人。而您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国库里财物充足,官员们却没有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是在上位者怠慢和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要警惕啊,要警惕!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百姓终于有机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敬您了。您不要责怪他们。如果您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上级,愿意为他们的长官而死了。”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邹穆公在面对官员被杀而百姓不愿救援的情况时,向孟子请教如何处理。孟子通过分析指出,百姓之所以不愿意为官员而死,是因为在上位者(即君主和官员)在百姓遭受饥荒和灾难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怀和救助,反而漠视百姓的苦难,导致百姓对上层失去了信任和忠诚。

孟子引用曾子的话,强调“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指出百姓的行为是对君主和官员行为的回应。孟子建议邹穆公不要责怪百姓,而是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施行仁政,关心百姓的疾苦,这样百姓自然会重新亲近和忠诚于他们的上级,愿意为保护他们而付出生命。

这段古文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君主和官员应当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福祉,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