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三节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滕文公问孟子:“滕国是一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之间。我们是应该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孟子回答说:“这个谋划不是我所能决定的。如果一定要我说,那么只有一个办法:挖深护城河,修筑城墙,与百姓一起守卫国家,宁可战死也不让百姓离开,这样才是可行的。”

解释:

这段对话发生在滕文公与孟子之间。滕国是一个小国,处于强大的齐国和楚国之间,面临着外交上的困境。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滕国应该如何在外交上处理与齐、楚两国的关系,是应该依附齐国还是楚国。

孟子的回答表明,他并不直接建议滕国依附哪一方,而是提出了一个更为根本的建议:加强国家的防御能力,与百姓同心协力,共同保卫国家。孟子认为,与其依赖外部的强国,不如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人民的支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下来。

孟子在这里强调了“自强”和“民心”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国家内部团结一致,人民愿意为国家效死,才能在外部的压力下保持独立和尊严。这种思想体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即国家的强大不仅仅依赖于外部盟友,更重要的是内部的凝聚力和人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