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节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齐国攻打燕国,并占领了燕国。其他诸侯国计划联合起来救援燕国。齐宣王问孟子:“许多诸侯国都在谋划攻打我,我该如何应对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就能治理天下,还从未听说过拥有千里土地的国家会害怕别人。《尚书》中说:‘商汤第一次征伐,是从葛国开始的。’天下人都信任他。‘他向东征伐,西方的夷族抱怨;向南征伐,北方的狄族也抱怨。他们说,为什么先不征伐我们?’百姓期盼他,就像大旱时盼望乌云和彩虹一样。去市场的人不停止交易,种田的人不改变农事。商汤诛杀了暴君,安抚了百姓,就像及时雨降下,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中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能得救。’
现在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大王您去征伐他,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篮盛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您的军队。但如果您杀害他们的父兄,捆绑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的贵重器物,这怎么能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您又扩张了领土却不施行仁政,这等于是在挑起天下的战争。大王您应该赶快发布命令,释放燕国的老人和孩子,停止搬运他们的贵重器物,与燕国的百姓商议,为他们立一个新君主,然后离开燕国。这样,或许还能及时制止诸侯国的联合进攻。”
解释:
这段古文讲述了齐国攻打燕国后,齐宣王面临诸侯国联合救援燕国的威胁,向孟子请教应对之策。孟子通过历史典故和仁政思想,劝诫齐宣王不要滥用武力,而应以仁政治理天下,才能赢得民心,避免引发更大的战争。
商汤的典故:孟子引用商汤的例子,说明一个君主如果施行仁政,即使领土不大,也能赢得天下人的信任和支持。商汤的征伐是为了解救百姓,而不是为了扩张领土或掠夺财富。
仁政的重要性:孟子强调,齐宣王攻打燕国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如果行为不当(如杀害百姓、毁坏宗庙等),反而会失去民心,引发更大的危机。他建议齐宣王应该释放俘虏、停止掠夺,与燕国百姓商议立新君,然后离开燕国,这样才能平息诸侯国的愤怒,避免战争。
政治智慧:孟子通过这段对话,展现了其仁政思想和政治智慧。他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通过仁政赢得民心,而不是通过武力和扩张来维持统治。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