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下·第一节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庄暴去见孟子,说:“我去拜见大王,大王告诉我他喜欢音乐,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然后问:“喜欢音乐到底怎么样呢?”

孟子说:“如果大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差不多就能治理好了!”

后来,孟子去见大王,问:“大王曾经告诉庄暴您喜欢音乐,有这回事吗?”

大王脸色变了,说:“我并不是喜欢古代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世俗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如果大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差不多就能治理好了!现在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大王问:“能详细说说吗?”

孟子问:“独自欣赏音乐快乐,还是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大王回答:“不如和别人一起。”

孟子又问:“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还是和很多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大王回答:“不如和很多人一起。”

孟子接着说:“请让我为大王谈谈音乐:如果大王在这里演奏音乐,百姓听到钟鼓的声音、管籥的音乐,都皱着眉头互相说:‘我们大王喜欢音乐,为什么让我们生活得这么苦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如果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车马的声音,看到华丽的旗帜,都皱着眉头互相说:‘我们大王喜欢打猎,为什么让我们生活得这么苦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大王没有和百姓一起享受快乐。如果大王在这里演奏音乐,百姓听到钟鼓的声音、管籥的音乐,都高兴地互相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生病吧?不然怎么能演奏音乐呢?’如果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车马的声音,看到华丽的旗帜,都高兴地互相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生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大王和百姓一起享受快乐。如果大王和百姓一起享受快乐,那么大王就能治理好国家了。”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齐王的对话,核心思想是“与民同乐”。孟子通过齐王喜欢音乐和打猎的事情,引导齐王思考如何与百姓共享快乐,从而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

  1. 庄暴的困惑:庄暴去见孟子,提到齐王喜欢音乐,但不知道如何回应。孟子认为,如果齐王真正喜欢音乐,并且能够与百姓共享,那么齐国就能治理好。

  2. 孟子的引导:孟子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齐王认识到,独自享受快乐不如与他人共享,与少数人共享不如与大众共享。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即君主的快乐应该与百姓的快乐紧密相连。

  3. 与民同乐的重要性:孟子进一步指出,如果君主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管百姓的生活,百姓会感到痛苦,国家也会因此陷入困境。相反,如果君主能够与百姓共享快乐,百姓会感到幸福,国家也会因此繁荣昌盛。

  4. 结论:孟子最后总结,如果齐王能够与百姓同乐,那么他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王者,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段对话体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与百姓共享快乐,才能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繁荣。